胡氏大宗祠的內部梁架結構。
百年宗祠 屹立不倒
話說遷居古爽(今富文鎮(zhèn)九所村)的胡璋一脈,人丁一直不旺,后又經(jīng)過遷居,最終落在仙坡村。如今,胡氏宗祠是定安縣保存完好、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物。踏入宗祠前庭就能深刻感受到歲月賦予這座宗祠的莊重。
據(jù)了解,這座胡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進行大規(guī)模的重修?,F(xiàn)在的規(guī)模體制,皆依當年所修。
宗祠資料介紹,其建筑面積約1300平方米,有山門、前殿、正殿、配殿、通廊等建筑,庭院布局合理,所用木材堅實。
如果細細品味宗祠的構建,不難看到其建造時的匠心獨運。在宗祠的梁、柱上,雕刻極盡繁縟華麗之能事。祠中駝峰的木雕、窗花、壁畫頗具藝術價值,主要有花卉、麒麟、蝙蝠、云紋等。全祠有設計造型各異之石礎二十六對,工藝精致,造型優(yōu)美大方。前殿、正殿共有駝峰浮雕三十八塊,形象栩栩如生,其中有四塊為雙面浮雕。另有工藝獨特、圖案精美的木隔窗裝飾七塊,各種造型之石柱十八根,山門石柱上有一副陰刻隸字對聯(lián)。
在古人的觀念中,修建宗祠的目的是祭祀祖先,通過這一活動,把家庭團結起來,弘揚祖宗美德,使這一家族福澤綿長,興旺發(fā)達。因此,在祭祀之日,本族的人不論多忙多遠,也要及時趕回。直至如今,每年正月十六,都是胡氏祠堂春祭的日子。那一天,全村的胡姓后人都聚集于此,穿戴統(tǒng)一,莊嚴而肅穆地開展祭祖儀式。
而胡氏宗祠,還曾經(jīng)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村民胡進永說,仙坡村胡氏宗祠自落成之日起,就設立學堂。即使是1943年,日寇開始推行奴化教育,不準農村辦小學,仙坡村父老仍有興學重教的人文精神,大膽地在祠堂里辦小學。
后來,胡氏宗祠歷經(jīng)風雨,出現(xiàn)傾頹,在村中群眾和有關部門的努力下得到修繕,才基本恢復了原先的形制。
1986年,胡氏宗祠被定安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海南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12月,胡氏宗祠所在的仙坡村被列入國家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等七個部委公布的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