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文湖邊的黎氏宗祠。
昌文湖村位于海口市瓊山區(qū)紅旗鎮(zhèn)南部,距鎮(zhèn)墟7公里,村中有一個面積80余畝、積水不多的湖泊,形同玉葫蘆,給這個小古村帶來了幾分靈氣。昌文湖西岸,有一座翻新的黎氏宗祠,青磚碧瓦,質(zhì)樸素雅,透著一種古典美。
王國憲題寫的像贊。
四百載披荊斬棘
“其先世與余同中樂祖,於唐之季業(yè)由福建渡海,派下忠祖,忠祖派下邦寧,遷居官隆圖龍合村,十數(shù)傳至家道祖,移居昌文湖……”昌文湖村一位86歲的村民家中保存著一本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年)雕版印刷的《黎氏族譜》,是瓊山黎氏一分支的譜牒,昌文湖村幾乎姓黎,為瓊北黎姓的聚落,從某種意義上說,黎氏族譜相當于當時昌文湖的村史。
歷經(jīng)130年的滄桑,黎氏族譜封面已無存,個別泛黃的紙張邊角略有破損,但整本譜書文字、內(nèi)容完整,字跡清晰可辨。譜內(nèi)的目錄、列傳、像贊、祠堂圖、村落圖、墓地圖……應有盡有,更令人驚喜的是,在譜牒中發(fā)現(xiàn)清代瓊山舉人王時宇撰寫的《孝弟歌》,還有舉人杜應清和清末民初文化大家王國憲所寫的像贊,尤其是杜舉人手跡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楷字端莊勁健,清雋雅逸,彌足珍貴。
瓊山昌文湖黎氏,開基祖是黎家道,為唐代仕瓊始祖黎中樂的后裔。按譜牒記載,黎中樂在唐末登科進士,原籍福建莆田縣坎頭村,奉旨征番有功,后升為瓊州府瓊管副使(筆者注:宋代才設置瓊管安撫司,瓊州府是明清的建置;副使應指按察副使,為明清省級按察司派出分巡各地的副長官)。
黎中樂傳下四子,其中三子黎忠為庠生,由福建輾轉(zhuǎn)遷居瓊山,在官隆圖龍合村(今紅旗鎮(zhèn)龍合村)定居繁衍,傳了十幾代至黎家道,成年后的黎家道見昌文湖地風景優(yōu)美,土地宜于耕種,遂在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移居此地,開辟荒地,娶妻立業(yè)。
黎氏在昌文湖村稼穡務農(nóng),披荊斬棘,后瓜瓞蔓延,成為瓊山黎氏中人丁最盛的一支,后世稱“昌文湖黎氏”。
不過,黎家道并非昌文湖的開村始祖,其他姓氏在他之前的200年已落籍昌文湖,昌文湖除了黎氏,還有簡氏和馮氏,這兩個姓氏人丁稀少,總共才4戶。
族譜收錄瓊山舉人王時宇的《孝弟歌》。
好學重教
昌文湖四周,綠樹成蔭,青嶺環(huán)抱,景色宜人。正是這幽美秀麗的昌文湖,孕育出好學重教的風氣。
走近黎氏宗祠,一副描金對聯(lián)映入眼簾,左右兩邊上書“昌文開甲第,湖水聚財寶”十個大字。按譜牒記述:“昌文湖地,夫名昌文湖者,預卜克昌厥后,人文蔚起之兆?!贝迕械摹安弊质侵缸訉O昌榮興盛,“文”則是期望后人重教好學,文化蓬勃興起。
進入堂內(nèi),一進堂屋石柱對聯(lián):“科第蟬聯(lián)進士家風延以續(xù),人文鵲起期繼世胄煥云礽?!闭蔑@了黎氏世代崇文尚學的風氣。
黎氏后人傳承祖訓興辦學校,清代光緒年間族人在宗祠內(nèi)興辦學堂,培養(yǎng)黎氏學子,當時昌文湖讀書風氣比較濃,附近村莊的學童都到黎氏宗祠求學。1935年,十三世黎銘恩(北平朝陽大學畢業(yè))在私塾原址上集資興辦了昌文湖初級小學,現(xiàn)在宗祠內(nèi)仍保存著當時黎銘恩撰寫的一塊碑文,反映出當時黎氏辦學的艱辛。
昌文湖黎氏重禮教,對后世教育的重視由來已久,從其在族譜里為后人留下的《勸讀書歌》可見一斑?!秳褡x書歌》以幽默、通俗的方式,字里行間給后代啟示通過苦讀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一條絕佳之路:“君不見,東隣一出騎青驄,笑我徒步真孤窮。讀書一旦登朝右,前遮后擁如云從。昔時孑身今富足,大纛高牙導前陸。始信:出門莫患無人從,書中車馬多如簇……”這首歌依照宋真宗趙恒的《勸學詩》改編而成,讀起來朗朗上口、押韻,生動易懂,現(xiàn)在看來,《勸讀書歌》從追逐功名利祿的角度來闡釋讀書的重要性是不值得提倡的,不過從中也體現(xiàn)出黎氏勤讀好學的傳統(tǒng),《勸讀書歌》至今依然在昌文湖村中傳唱,成為黎氏世代子孫的為學航標。
在好學重教良好族風的浸潤下,昌文湖黎氏從二世祖黎大福開始,書香延綿,每一代均出讀書人,雖非名師大儒,但也走出多個造福鄉(xiāng)里的文人士子;近現(xiàn)代亦人才輩出,如十二世黎錫光曾任徐聞縣教諭,十三世黎銘恩、黎福祉分別考取北平朝陽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十四世黎積祥夫婦均是中山大學教授,十四世黎積保是瓊崖紅軍革命烈士等。
昌文湖周邊綠草茵茵,白鴨成群。
孝親敬老
黎氏族人重仁義教化,滿清一代,盛行節(jié)孝。筆者查閱黎氏族譜,各種祭禮的繁縟過程、節(jié)婦烈女和《孝弟歌》《勸孝歌》《八反歌》等相關記載,就幾乎占了族譜篇幅一半。難能可貴的是,族譜中記述黎氏先祖列傳時大多都涉及到出孝入悌的事跡,如今細細讀來,仍令人感動不已。
黎氏的九世祖黎國玙為人坦誠淳樸,常念父母恩德,侍奉父母精誠孝順,父母壽終之日,他披麻戴孝守靈,去齋堂給父母打齋,鄉(xiāng)鄰十分欽佩他的孝心。
黎國玙的父親黎光昱也是當時族里有名的孝子,他少孤,事母孝,博學而篤志,無奈時運不佳,多次參加鄉(xiāng)試未及第。在外地求學深造期間,不料親母亡故,聞訊悲痛不已,星夜兼程直奔家鄉(xiāng),為母守墓三年,“檢足不踵市城”,喪期滿后又守孝三年,致使年過半百,也無心在科考上進取,居家悉心教兒,行善施惠,造福鄉(xiāng)梓,被時人稱為“孝子黎”。所謂純孝,不過如此。
族譜中收錄王國憲(原名王國棟)的三篇像贊,均是他的手跡文稿,字里行間充滿著對黎氏先祖的敬仰之情。其中十一世祖黎廷彥的贊辭,署名“姪王國棟題”,可以看出王國憲與昌文湖黎氏應屬姻親。王國憲原籍在三門坡青草村,與昌文湖村相隔約三公里,黎氏與王氏往來密切,彼此通婚。
昌文湖岸邊有一口銅錢井,井旁有一塊被廢棄的孝節(jié)坊石牌,站在石牌前,中間的二個楷體大字依然清晰:“節(jié)孝”,右側(cè)依稀可辨:賜進士出身度支部主事李晉熙請,左側(cè)寫著:黎廷彥公長媳錫九妻王氏立,宣統(tǒng)二年秋月吉旦。孝節(jié)坊的主人正是王氏。據(jù)方志和族譜記載,王氏剛嫁到昌文湖村,丈夫黎錫九不幸意外身亡。當時的王氏才22歲,尚未生育。
雖裹著一雙小腳,但王氏強忍悲痛,挑起撫育過繼幼子、贍養(yǎng)公婆的重擔。她勤儉居家,日夜勞作,守節(jié)盡孝,培育孩子,備嘗艱辛,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家。
兒子黎福泰長大后勤學苦讀,不負母望,學有所成,服務鄉(xiāng)里。后來朝廷為旌表王氏為培養(yǎng)后人孀居不嫁的節(jié)孝之譽,為其立下“節(jié)孝坊”,表彰王氏的守節(jié)和重孝。
母慈子孝。王氏的孝道感人至深,但同時也反映出封建社會下婦女受守貞節(jié)思想束縛,失去了丈夫,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只能遵循舊制守寡,而不能去追求新的生活。
原先高高矗立在村口的節(jié)孝坊已隨時光消逝,然而往事百年。昌文湖村孝親敬老的風氣,并不隨著歲月褪色,依然在后人的記憶里流芳。
30235a.com AllRights Reserved
??诰W(wǎng)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zhuǎn)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