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茅草編織船型屋頂,凝結(jié)黎族精湛技藝
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4/29/54e1adfe90911e30a3ed4f.jpg)
保亭三道鎮(zhèn)甘什嶺上的船型屋景觀。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后,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qū)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采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在素有“全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生產(chǎn)性保護基地”稱號的檳榔谷景區(qū)里,海南日報記者見到了63歲的黎族老人黃大榮。原本家住保亭三道鎮(zhèn)甘什上村的黃大榮,2009年進入該景區(qū)工作。
“我10歲左右就開始學習編織茅草技藝,家里的老人手把手地教我。如今的黎村雖然很少蓋茅草屋了,但是我這門手藝還沒有忘記。”聽說有人來了解茅草編織技藝,黃大榮來了精神,侃侃而談。
船型屋是黎族較為古老的民居,其頂部外形呈拱形,用紅藤、白藤扎架,屋頂上覆蓋厚厚的芭草或葵葉,從遠處看,猶如一艘倒扣的船。相傳,黎族同胞為紀念坐船渡海而來的祖先而獨創(chuàng)的一種民居。
“船型屋之美在于外觀,尤其是屋頂和屋檐,呈流線型,給人以古樸、淡雅和舒適的感受。”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高澤強教授如是評價,船型屋的屋頂凝聚了黎族建筑的精氣神。
編扎茅草片
作為黎族民間建筑的一種,船型屋過去在海南島中南部的黎族聚居地區(qū)很常見。而遮日擋雨的屋頂最基礎(chǔ)的組成部分是茅草。
“別小看這一根根不起眼的茅草,曬干、編織起來就是最好的屋頂材料?!秉S大榮帶記者走進自己平時的編織空間,那里儲備了不少茅草。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4/29/54e1adfe90911e30a3f650.jpg)
保亭三道鎮(zhèn)甘什上村茅草編匠人黃大榮正在編織。
船型屋屋頂?shù)膱A拱造型有利于抵抗臺風的侵襲,而且能就地取材。鑒于這些優(yōu)點,船形屋得以世代流傳下來。跟隨黃大榮的腳步,記者來到該景區(qū)一處船型屋旁,黃大榮拿出一片正在編織的茅草。
身著繡有黎族圖騰的衣服,黃大榮躬下身來,坐在板凳上,一只腳踩住茅草較粗的一端,雙手順著茅草的首尾走向繼續(xù)向前編織。“抓來一把干茅草,用曬干的白藤條交叉編織把茅草緊緊地扎住,編織好的一段立即用腳踩住并壓緊,這樣再繼續(xù)下一段,如此往復,編好的每片茅草大致規(guī)格是2米長、1.3米寬。”黃大榮一邊編織,一邊給記者講述著。
在匠人手中,一把把茅草被編成將近3平方米大小,約一本《新華字典》厚度的茅草片。這只是第一步。
層層交疊編織屋頂
以面積10平方米左右的屋頂為例,按照黃大榮的測算,大約需要300片的茅草才能完全覆蓋。
“不用粘膠等材料來密封填充,這些茅草真能擋住大雨嗎?”
面對海南日報記者的疑問,黃大榮細細道來。原來,黎族的茅草屋頂能夠不漏雨不滴水,這種技藝與漢族人用瓦片蓋房遮風擋雨有異曲同工之效。
黃大榮說,300片茅草并不是簡單地堆疊在藤架上,而是將藤架作為屋頂?shù)牡讓?,固定梁木之上后,才開始屋頂上的茅草編織工作。
“按照S型的走勢,選擇從任何一側(cè)的屋檐開始,把每兩張茅草片重疊一部分,然后將事先切好的藤條固定在藤架上,從左到右,再從另一邊慢慢上移,從右向左,如此反復,就可以完成拱形屋頂?shù)拿┎菥幙??!秉S大榮說。
在完成頂部的編織工作后,還需要找來4根竹竿,順著屋頂斜坡的方向壓住編織的茅草片,竹竿的兩端用藤條就近固定在旁邊的梁木上。這樣,一個船型屋的屋頂覆蓋才算基本完成。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