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時期珊瑚石墓碑
數據:高66厘米,
底寬47厘米,厚10厘米
年代:唐宋
出土:陵水英州鎮(zhèn)福灣
海南島東部沿海陵水、三亞等地,分布著數量眾多的伊斯蘭教徒墓群,年代為唐、宋、元、明時期。每座墓葬前后兩端各豎珊瑚石墓碑一塊。墓碑雕刻碑文和花鳥圖案的一面朝外。墓碑冠有玉圭形、雙峰形、山字形等?;y圖案有圓月形、卷云紋,或是花朵、樹枝、雙鳥朝陽、鋸齒紋帶等形態(tài)各異的圖案。此次展出的3塊墓碑,年代為唐宋時期,是此類文物中的精品。伊斯蘭珊瑚石墓碑的發(fā)現可以證實很早以前海南就有穆斯林的存在,他們最遲在唐宋時期已生活定居在海南島上,他們的到來,與伊斯蘭教傳入海南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及中外海上文化的交流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鄧廷宣(款) 《瓊黎風俗圖》冊
數據:縱46厘米,橫74厘米
年代:清代
此冊描繪的是海南島黎族原住民的生產、生活情景。共15開,均為右圖左題,分別是:“建屋”“紡織”“耕種”“對歌”“嫁娶”“聚會”“跳鬼”“取香”“采藤”“放排”“傳信”“貿易”“渡河”“談判”“漁獵”等。
海南省博物館藏品征集部主任王輝山告訴記者,原收藏于河南新鄉(xiāng)博物館的《瓊黎風俗圖》經歷了三年多的“回家之路”,為了將這一幅對海南有著特殊意義的,顯現海南黎族民俗風情的字畫文物收藏在省博物館,博物館工作人員經歷了3年半時間,3次赴豫,協商近10次,費了無數口舌,才終于將這一幅字畫文物收藏于省博物館。
青銅绹紋環(huán)形器
數據:外徑10.6厘米,
孔徑6.2厘米,厚0.2厘米
年代:戰(zhàn)國
出土:昌江七叉鎮(zhèn)大仍村
青銅绹紋環(huán)形器,共9件。器物呈環(huán)狀,外沿有鋸齒。環(huán)上布滿類似繩索的紋飾,故名绹紋環(huán)形器。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組確定青銅绹紋環(huán)形器的時代為戰(zhàn)國,并定為一級文物。
這種造型奇特的器物在全國尚屬首次發(fā)現,而它在2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作何用途,至今仍是一大謎團。
海南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何國俊說,青銅绹紋環(huán)形器是昌江縣一農民在挖地時挖到的,而后收藏于省博物館,就該文物的歷史用途,現如今專家們眾說紛紜,仍是個謎團。
?
?
相關鏈接:
第五屆海南省美展省博開幕 展出優(yōu)秀作品245件18件林毓豪雕塑作品捐贈省博海南省優(yōu)秀美術作品省博展出省博辦多項活動迎國際博物館日海洋珊瑚礁 生態(tài)展省博開展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