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換新校名僅三年的武漢長江工商學院本月底將再次更名為“武漢工商學院”,這已是該校的第三個名稱。湖北有15所高校換成近似名稱,導致開學時經(jīng)常有新生走錯校門。
????如此頻繁更名,堪稱中國高校一景。高校頻繁更換校名,帶來的不只是“走錯門”不方便的問題,而是學校急功近利、迷失辦學方向的問題。
????頻繁更換校名,首先暴露出學校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辦學定位,想法一變,校名也就跟著變,這樣怎樣形成學校的特色,建立校園文化?
????我國很多高校近年來都希望通過更名來提升學校的辦學地位,選擇用工商、文理、科技等命名的大學越來越多。辦學者認為,有一個好校名,會為學校帶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但只有其名,而無其實,更多是“忽悠”,不少學校的校名更換,但學校的師資、課程、人才模式?jīng)]有絲毫變化,這樣的更名有意義嗎?
????當然,這樣的更名也有一定功利的現(xiàn)實土壤,有一些考生和家長就沖著校名去擇高校,所謂“望文生義”,不去分析一所學校的辦學特點、學科專業(yè)而片面認為大學就比學院好、學院就比學校好,容易被光鮮的學校、專業(yè)迷惑。有一些學校為迎合這種需求,就把校名、專業(yè)名越取越好聽、往熱門上靠,由于好聽、熱門的名詞就那么多,校名最終也就大同小異。
????這也提醒受教育者,在選擇大學和專業(yè)時,不要被表象迷惑,而要認真分析這所學校的辦學實際情況,只有淡化社會的功利情緒,增加理性分析,也才能減少學校的功利辦學風氣。
????更有甚者,一些辦學者在發(fā)現(xiàn)前一次更名沒有起到效果之后,不去反思“追名逐利”的做法,反而進一步尋求改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改名上,有的校長甚至把成功改名作為任期政績。這種改名不是改善學校的形象,而是敗壞學校的形象。
????大學的校名不是不可以改,比如獨立學院與母體學校分手,獨立授予文憑,校名中應不再有母體學校的因素,可以更改校名。但改名必須謹慎,校名是一所學校的臉面,也傳承著一所學校的精神和文化,因此,一所立足辦百年老校的高校,是不太會輕易更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建校150多年來,一直是這個校名,沒有更名為大學,也沒改成什么科學技術大學。
????在按照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大學中,通常有《大學章程》,章程明確規(guī)定了大學的校名、校訓等基本辦學事宜,并確立學校校名的更名程序。但在我國,大部分高校都沒有大學章程,已經(jīng)制定的大學章程,還只是行政規(guī)章,與國外大學的大學章程的地位是很不同的——學校還實行行政治校,校名更換這類重大辦學事宜,往往由行政拍板、決策,這種管理、決策方式之下,隨意、盲目決策很難避免。
????頻換更換校名,只是我國高校急功近利、盲目發(fā)展的一個縮影,校名一年一變,更何況學科、專業(yè)呢?很難想象,這會是一所成熟的大學的理性作為。我國大學要提高辦學質(zhì)量,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形成優(yōu)良的辦學傳統(tǒng),需要的不是在校名上做文章,而應該踏踏實實按教育規(guī)律辦學。
?
?
?
?
相關鏈接:
大學頻繁更名被指急功近利迷失辦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