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的志愿者生活開啟新的人生方向
江洲鎮(zhèn)是周玉陽的故鄉(xiāng),他1974年出生在該鎮(zhèn)同興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從小聰明好學的他1989年以中考九江全縣第二的成績考入江西對外貿易學校,1992年中專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九江市糧油土產品進出口公司工作。
1995年,不甘過平庸的生活的他停薪留職前往深圳獨身闖天下。
剛到深圳,周玉陽依舊從事外貿行業(yè),而后改行做房地產。經過13年的打拼,周玉陽在深圳有了自己的房產與汽車,與愛人、兒子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安定生活。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舉國悲愴。周玉陽通過電視得知災區(qū)需要志愿者時,便決定前往。于是他向單位領導作了說明,在得到妻子劉晚鳳的支持后,毫無志愿者經驗的周玉陽于5月19日帶上藥物從深圳飛往成都,而后輾轉到達都江堰市。
在災區(qū),他和眾多志愿者一道抬擔架,轉移傷員。14天后,他返回深圳,稍作休整后,重回災區(qū),此番他帶上了妻子與孩子。妻子與他一道從事志愿者工作,孩子就在當?shù)刈x書。
周玉陽稱,災區(qū)人民不僅需要物資,更需要心理輔導與安慰,“很多當?shù)厝丝吹轿覀儚耐獾刳s來跟他們生活在一起,或許會對他們有些鼓勵,可以讓他們稍稍安心”。在災區(qū),他與其他志愿者們一起動員朋友捐款捐物支援災區(qū),給災區(qū)群眾送藥、送衣服和其他生活物資,到了年底,災區(qū)群眾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周玉陽一家人便返回了深圳。
半年的災區(qū)生活,徹底改變了周玉陽之前以物質與財富確立的人生目標?!爱敵跞膮^(qū)只是想自己能夠做些什么,后來我對人生,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感悟與體會。人不單單應該為自己而活著,之前是把志愿者工作當成業(yè)余,回深圳后,我設想能否將志愿者工作變成自己的職業(yè)?!?/p>
2009年一整年,周玉陽在深圳休養(yǎng),帶著汶川地震的感悟尋找自己新的人生方向。
貴州支教的700多個日日夜夜
2009年底,周玉陽從網上得知貴州省有個志愿者行動——“慈福行動”,招募志愿者前往貧困山區(qū)扶貧、助學。
2010年3月,周玉陽通過了招募,順利成為該行動的一員前往貴州省畢節(jié)市,而后他被安排到國家級貧困縣赫章縣的興發(fā)鄉(xiāng)石板村教學點從事支教。
周玉陽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初到石板村時,當?shù)貝毫拥纳姝h(huán)境給他的強烈震撼。
2008年才通上電的石板村,擁有電視機的家庭為數(shù)不多,有些家庭仍住茅草房。石板村位于大山深處,只有一條蜿蜒的山路與外界相連,不通車,只能步行。從鎮(zhèn)上到縣城再須步行幾小時山路,因此很多當?shù)厝艘惠呑佣紱]出過大山。
這個有1000多人口的村子,完整讀完初中的不超過20人。由于閉塞和貧困,很少有老師愿意來這里工作,石板村教學點只有一至四年級,讀完四年級就得去集鎮(zhèn)上學,多數(shù)孩子從此輟學。
周玉陽挺過了最初的三個月,毅然將妻子與孩子接到了當?shù)亍?/p>
周玉陽說,學校有70多個孩子,擠在三間危房中上課。因為沒有住宿安置點,他和家人就借住在當?shù)匕傩占抑小?/p>
周玉陽到了石板村后,提出辦五年級,并逐戶動員輟學的孩子重返學校。經過多日奔波,他動員了15個孩子上五年級,五年級后就讀六年級。他一人承擔了15個孩子的教學任務。
妻子劉晚鳳則負責對女生的生活、心理輔導,糾正孩子們一些不良的衛(wèi)生習慣。
700多個日日夜夜,從大都市來的周玉陽夫婦就生活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無怨無悔。
2012年上半年,15名孩子完成了六年級的學業(yè),面臨升入初中。然而,3個多小時的山路橫亙在石板村與興發(fā)鄉(xiāng)集鎮(zhèn)之間,阻斷了孩子們上初中的希望。
多年來,石板村很少有家長愿意送孩子到集鎮(zhèn)上中學。
學生小考完,周玉陽繼續(xù)給他們補習,一方面希望他們能夠進初中分個好班,另一方面他也思考接下來該怎么辦。
如果這些孩子去讀初中,只能走讀,而走讀每天又要走三個小時的山路,不現(xiàn)實。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