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親們焦灼渴望的眼神,讓我走上了教師崗位”
????西二屯位于哈爾濱市木蘭縣東興鎮(zhèn)最北端的大山腳下,距離最近的五一村有大約4公里山路。31年前,這里的孩子要想念書就得翻山越嶺到五一村小學,春夏雨水大,山路附近的積水齊腰深,孩子們根本無法行走。
1980年,木蘭縣實施密網(wǎng)布點、屯屯建校,西二屯也設了“下伸點”,建了所學校。可誰來當老師呢?以生產(chǎn)隊的工分為工資和兩間四面透風的茅草房這樣的條件根本招不來外鄉(xiāng)人。
????鎮(zhèn)總校和五一村的領導瞄上了本村唯一的知識分子,初中畢業(yè)的劉效忠。那時的劉效忠正年輕,是生產(chǎn)隊的好勞力,擔著生產(chǎn)隊好幾項工作,工分是隊里最多的。讓他去哄小孩,工分要落下兩倍,家里人堅決反對,自己也覺得劃不來。
????村領導幾次上門勸說,看到滿屯亂瘋亂跑的孩子,看到鄉(xiāng)親們期盼的眼神,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應承下來。他成為這所學校唯一的一名老師。
????這一干就是31年?!笆青l(xiāng)親們焦灼渴望的眼神,讓我走上了教師崗位。”回想當年,劉老師深情地說。
????學校是村里臨時搭建的兩間毛坯草房,十幾個野性十足的孩子,校長、主任、各學科教師,他一肩全挑,孩子的年齡參差不齊,班級是四組復式。一天最少備一至四年級各學科的課,再加上批改作業(yè),他成了屯里掙錢最少工作最忙的人。
一磚一瓦把學校蓋了起來
????兩間四處透風的小土屋、一塊大黑板、兩盒粉筆、四五張缺胳膊少腿的桌椅。這就是劉老師當時任教學校的全部家當。
????劉效忠從自家拿來木板釘子把桌椅修好,從村里要來報紙帶領學生把墻棚裱糊一新,自費買來玻璃和油漆把門窗裝飾一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教室明亮起來了,國旗飄起來了,小操場平坦了,鞍馬、單雙杠、籃球架豎起來了。而這一切都是劉效忠公休日的杰作。
????上世紀80年代初,農(nóng)村學校辦學條件差,學生課桌凳基本都是自帶。有一年,劉效忠聽說村里五一水庫里有兩根五尺圍的大楊樹要砍掉。在得到村干部許可后,他不顧嚴寒,脫下外衣,敲碎堅冰,手拿繩索,跳進齊腰深的水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與村民們合力將大樹弄上岸,為的是給學生做課桌凳。
????后來條件好了一些,政府投資改造學校教室。為減輕群眾負擔,劉效忠利用課余時間,抬石頭、壘墻腳,到村林場砍樹。他早上幫泥工們把泥和好,白天上課,課間干勤雜活,晚上睡在工地看材料……幾乎日夜泡在工地。在他的努力下,一所新校舍終于提前竣工,學校告別了危房。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