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張永淑曬出1965年的大學室友合影,希望能找到她們(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
她們四處搜集舊牙膏皮,以2分錢1支的價格賣了1元多錢,買來一個黑白膠卷,拍下12張珍貴的合照
12張泛黃的老照片中,7名女生穿著樸實的布衣裳,在校園中看書、說笑
1965年,張永淑等7名女生從四川各地考入同一所大學,在這里開始了大學生活。
女生們想拍照留下青春記憶,也想記錄校園美景,但囊中羞澀買不起膠卷。于是,她們四處搜集舊牙膏皮,以2分錢1支的價格賣了1元多錢,買來一個黑白膠卷,拍下12張珍貴的合照。畢業(yè)后,7名女生失去了聯(lián)系。
昨日,張永淑公布老照片,尋找照片上的同學們。
初次相遇
口音不同常鬧笑話
“我在華西都市報上看到‘追尋校園青春記憶’的消息后,夜不能寐。起床翻我的老影集,看見一張張青春年少的照片,那塵封了46年的記憶,一幕幕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昨日,66歲的張永淑展示和大學室友的校園合照,參加華西都市報“追尋校園青春記憶”活動,分享美好回憶。
張永淑1965年考入四川師范學院(現(xiàn)四川師范大學)化學系,和6名來自四川各地的女生同住一屋——女生4舍213寢室。
一開始生活在一起,因為口音和方言不同,鬧出了不少笑話,甚至不愉快。來自資中球溪的林同學把“下雨了”說成“落水了”;來自彭山的老王,把“荷包”說成“波兒”。張永淑來自重慶,語言硬朗,她表示否定時,說“趴喲”,這讓來自成都的幾名室友暗自不爽,以為張永淑在罵人。
隨著時間推移,大家漸漸能聽懂彼此的方言,7名女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一起學習生活,互相幫助,互相關(guān)心。
珍貴合影
12張照片記錄青春
大一時,7名室友很想拍照留下校園的美景,也記錄下自己的青春影像。但學校每月只發(fā)1元助學金,大家都囊中羞澀,沒有閑錢買膠卷。室友們四處找同學要牙膏皮,花費4個月,終于搜集了70多個牙膏皮,以2分錢1支的價格賣了1元多錢,買來一個黑白膠卷,請學長拍下了12張珍貴的室友合照。
照片中,7名女生穿著樸實的布衣裳,在校園中看書、說笑。12張泛黃的老照片,如實記錄下了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成都大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
難忘記憶
曬老照片找老同學
張永淑那一屆學生直到1971年才畢業(yè)分配離校,連畢業(yè)證都沒有發(fā)。臨行匆忙,各奔東西,到分配的學校報到上班,甚至沒來得及留下離別照片。
如今,張永淑已退休,跟子女一起住在
成都。幾十年里,她曾設(shè)法打聽室友們的去向,但只聯(lián)系上在內(nèi)江工作的老王。
昨日,張永淑說,她非常想念室友們,懷念那一段難忘的時光。她想以公布老照片的方式,尋找213寢室的同學們。(華西都市報記者曹一莎 攝影 郝飛)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