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有媒體報道,安徽省阜南二小兩名六年級女生,在教室服下劇毒敵敵畏,并在黑板上留下遺言:“我好累,她們都不理解我,不想活了”,這不是偶然事件。進入11月,戴“綠領巾”,穿“紅校服”,“差生”在樓道里考試……校園“冷暴力”事件頻頻在媒體曝光。調(diào)查顯示:72.4%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在上學期間受到過老師的“冷暴力”。
頻發(fā)的事件和數(shù)據(jù)讓人無法回避。很快,教育部有關發(fā)言人就“綠領巾”事件作出回應,堅決反對學校以任何方式對未成年學生進行所謂“好”與“差”的區(qū)別;各教育專家也站出來痛批這些挫傷了學生自尊的行為,并將之稱為“冷暴力”。
“冷暴力”為何頻現(xiàn)?批評教育與“冷暴力”之間的界限在哪兒?面對犯錯的孩子該怎么辦?在議論與痛斥之余,也許,這是我們更該關注的話題。
應試——“冷暴力”頻發(fā)的根源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的調(diào)查顯示,當下教育“冷暴力”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分別是:“嘲諷挖苦型:對學生冷嘲熱諷”(70.4%);“冷漠型:對學生漠不關心”(69.7%);“訓斥型:對學生一味批評責罵”(66.1%)。
曈曈(化名),被媽媽轉(zhuǎn)學到了北京一所以管理嚴格著稱的小學。在新學校,曈曈的作業(yè)量翻了倍,最讓媽媽和曈曈無法接受的是,學校要求每個孩子在同伴中尋找一個“假想敵”,用比較的方式讓孩子達到在各方面提高的目的,媽媽費盡周折給曈曈轉(zhuǎn)學的本意是得到更好的教育,但現(xiàn)在她后悔了?!皩W校這樣的做法是‘冷暴力’嗎?我是不是也給了孩子‘冷暴力’?孩子在這樣高壓和競爭的環(huán)境里成長會不會心理健康出現(xiàn)問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將“冷暴力”頻發(fā)的誘因歸結(jié)到了“應試”上:“一味以升學考試為導向的應試教育主要考查的是智力素質(zhì),甚至把智力考查等同于知識考查。在這種壓力下,大部分學校只關注升學率、考試分數(shù)與名次,嚴重忽視對孩子道德品質(zhì)與堅強意志的培育,甚至無視對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關注。學校與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與情感、美感、人性等方面的真實需求,過早教會孩子一味關注生存目標和競爭能力,變相地逼迫孩子帶著功利的心態(tài)去學習和生活,這對于教育來說是最致命的!”
孫云曉反問,看著這些活生生發(fā)生在校園里的案例,這些正承受著莫大壓力的孩子,哪一項與成績無關?
鼓勵批評,拒絕“冷暴力”
“絕大部分老師不會有意識地‘摧殘’、‘折磨’學生!”聽到“冷暴力”一詞,天津某小學的王老師有點憤憤不平,但如果說訓斥、冷漠、區(qū)別對待等都算上是“冷暴力”的話,學校里幾乎很少沒有實施過“冷暴力”的老師了!
王老師介紹,中小學校一個班基本有40多名學生,班主除了要上課外,還要處理班級的一切事務。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與學生家長溝通,察看班級衛(wèi)生情況、組織課堂紀律、關注學生身體狀況……沒有一樣不操心?!坝肋h和顏悅色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是不可能的,老師們總被曝光和批評,稍不留意就成了‘冷暴力’的實施者,我們該怎樣管學生?”
對號入座,同樣焦慮的還有家長?!澳阍趺催@么笨啊?服你了”;“我看你是爛泥糊不上墻!”;“還頂嘴?考這么差你有什么資格跟我頂嘴?”……類似的語言父母們一定不陌生,這樣帶有否定和譏諷的態(tài)度也是“冷暴力”嗎?
看到調(diào)查,作為母親的秦女士也有點迷惑:“孩子不能只表揚不批評吧?”
“批評!當然要批評!正確的批評能給孩子正激勵。沒有不犯錯的孩子,95%的孩子犯錯都是無意識的,教師和家長當然要讓他們意識到錯誤?!睂O云曉和北京市東城區(qū)史家胡同小學校長王歡都強調(diào)了批評教育的重要性,并一再表示,獨生子女應該培養(yǎng)出堅強的心??稍鯓邮恰罢睢钡呐u,怎樣就是“冷暴力”呢?
孫云曉告訴記者:“批評必須是科學的。家長要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分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誤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p>
王歡從講臺上直面學生到今天管理一校事務,已經(jīng)從教30年了。她提醒教師一定要耐心和用心:“教育就是30%的喚醒加上70%的等待,教師和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對學生批評和激勵是必須的,但有些教師把問題簡單化處理,對少數(shù)孩子有益,但傷害了大多數(shù)孩子,這是不行的?!?/p>
“冷暴力”與“正激勵”之間
李先生的兒子濤濤(化名)學習成績并不突出,但他每天都會蹦蹦跳跳地跑進學校,是因為他的畫貼在了學校美術廳里……北京史家胡同小學的這個美術廳,未必展出了最好學生的最好作品,但這里給孩子的信心和對學校的憧憬是無法估量的。
“學校絕對不能成為孩子害怕的場所。給孩子公平的教育并不意味著給孩子同樣的教育,必須尊重孩子的差異。孩子熱愛繪畫、熱愛天文應該與熱愛奧數(shù)和英語得到同樣的肯定和鼓勵。”王歡談到了設立畫展的初衷。
任何教育方式的前提都是愛護和尊重,正確的批評和懲戒能給孩子正面的激勵。其實,絕大部分的“冷暴力”是老師和家長存著愛的心,做出的錯事?!袄浔┝Α迸c正激勵之間到底差什么?孫云曉和王歡舉例說明:
比如,讓每個做錯事的孩子交錯誤分析書,寫清楚錯在哪?傷害了誰?為什么這樣做?類似地做法能讓孩子反思自己,認識自己,這樣的做法是正激勵;同樣,如果一個孩子犯錯,家長或者老師懲罰他抄寫一百遍唐詩或者罰站一小時,這樣的做法就是錯誤的懲戒,很可能引發(fā)孩子負面的情緒。
再如,某學校嘗試將一門課程作業(yè)按照難易度分成三種,讓孩子自主選擇。孩子因為自尊心,開始都會選擇最難的,但時間長了,他們會做出自我調(diào)整,哪怕孩子每次都選擇做最容易的作業(yè),只要他努力認真地完成,老師就應該給予同樣的表揚和獎勵,這樣的做法就是正面的;反之,如果老師提前按照學生的成績,將學生分成三種,讓他們完成不同的作業(yè),這樣的做法就是“貼標簽”,就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冷暴力”。
原來,“冷暴力”與“正激勵”之間只差兩個字:尊重。(記者 劉 茜)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