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人脈延續(xù)
國家公派留學人員回國后依然與國外的導師、科研團隊等保持著友好的聯(lián)系,通過他們的紐帶作用,國內(nèi)高校與國外高水平大學之間建立了穩(wěn)定持久的學術交流渠道。
“他們所帶回來的學科人脈為將來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是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浙江大學外事處處長范捷平認為,大批選派人員在留學期間所建立的學科人脈對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良性循環(huán)有著關鍵性的帶動作用。
一些派出人員在出國交流期間,也促進了國外學者對中國的了解,從而推動高校間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付忠廣,2008年獲得基金委的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資助,由華北電力大學派出,赴美國普渡大學卡柳美特分校做訪問學者。在公派期間,他走訪了很多美國知名的大學和中學,結識了一些學者,了解到國外大學的學術發(fā)展現(xiàn)狀與動態(tài)。在他的積極促成下,華北電力大學校長劉吉臻教授訪問了該校,并簽署了兩校合作協(xié)議。如今,華北電力大學每年都接待普渡大學卡柳美特分校的學者訪問,并每年派出學生或教師赴該校學習,兩校建立起制度化的交流溝通渠道。
付忠廣說:“通過與國外學者的交流,了解到國外的科技發(fā)展動態(tài),了解到國外的學者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了解到我們研究梯隊的真實科研水平在國際上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對歸國后的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有助于更好地指導研究梯隊中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開展科研工作。”
學科人脈的延續(xù)促進了我國高層次人才與國外同等水平或更高水平的人才隊伍的對接,對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化水平起到了拉動作用。
學科方法創(chuàng)新
國家公派留學人員回國后,把在國外接觸到的新理念、新文化等帶回自己的工作崗位,為個人事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贏得了優(yōu)勢。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鐘新教授2007年9月以訪問學者身份公派到美國馬里蘭大學新聞學院交流。她說,通過這段經(jīng)歷收獲良多:“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上進行中西方的融合,取長補短;在科研方面,開闊眼界、了解前沿、結識大師同行?!痹谝荒甑墓善陂g,她重點關注了公共外交和媒介素養(yǎng)兩個方面?;貒?,她繼續(xù)與美國學者保持聯(lián)系,了解前沿動態(tài),包括參加公共外交學術會議、開設公共外交選修課等。
國家公派的訪問學者回國后,個人視野開闊,在教學和科研方法上更容易融入新的視角。通過與國外大學和科研院所的交流,訪問學者更多也更快地了解到一些學科的前沿動向。回國后,借鑒國外的一些好的做法,他們可以不斷探索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從而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注入新的動力。
《中國人才發(fā)展報告(2010)》指出,2009年基金委選拔的“高級研究學者、訪問學者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70.58%,具有碩士學位的占22.61%,具有正高職稱的占16.52%,具有副高級職稱的占45.9%”,派出人員的學歷層次、職稱結構等較之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作為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fā)展中心,中國科學院2011年獲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申請的人員總計300人,其中在職人員83人,學生217人;最終187人錄取,其中在職人員41人,學生146人,創(chuàng)歷史新高。
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我國的公派留學工作更加注重質量,被選派者更加期望通過這個平臺提升自己,將來為國家發(fā)展做出更大貢獻。而在新的形勢下,國家對公派訪問學者的派出形式也作出了調(diào)整。2012年國家計劃對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等項目重點推行以科研項目和研究課題為依托的新的選拔辦法,重點支持以團隊形式派出,更加強調(diào)派出的整體質量。
(編輯: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