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0-09/26/4487fc92394b0e09566036.jpg)
通潮閣、永慶寺:
東坡留下千古絕唱
澄邁漢代為茍中縣地,屬珠崖郡。隨大業(yè)時始置澄邁縣,因有澄江、邁水而故名。宋時的澄邁老城,因為擁有天然良港,毗鄰瓊州海峽而成為古代海南通往內陸的主要出發(fā)港,而從內地渡海而來的人也多在此登陸,為古代官員、信使而建的驛所“通潮閣”在東坡到來之前已經(jīng)接待過南來北往的文人騷客或者貶官罪臣。
近日,記者隨著原澄邁縣地方志主任孫中積先生來到老城,尋到縣糖廠的所在地,他說,這就是當年的通潮閣所在地,此地離永慶寺不到四里,兩處同是古澄邁的八大景點之一。
通潮閣也叫“通明”,又叫“通朝廷”,北宋乾德初年建。它位于縣治(今老城墟)西門外,坐北朝南,北望瓊州海峽,南依澄江,正方形磚木結構,高約8米,二層樓,占地面積36平方米,閣門正中墻上嵌有楷書“通潮飛閣”四字,閣內有螺旋形石梯,循梯可登閣。
“正因為大文豪東坡曾居于此,通潮閣變成歷代文人騷客吟詠感懷之地,詩文代代頻出?!睂|坡駐留澄邁的歷史掌故熟稔于心的孫中積滿懷敬意地說。
永慶寺建于宋代,明朝知縣汪貴重建,爾后縣丞陸祐重修擴建。寺內原有佛殿兩座和廂房數(shù)間,為瓊北眾生禪林圣地。當年,東坡一上島便“歇宿澄邁通潮閣,游永慶寺”,這是長年來在澄邁流傳最廣的東坡行蹤之一。深得佛老之深味的蘇東坡,號稱“東坡居士”。對待接踵而來的政治迫害自有其對付的辦法,他每到一地,便尋覓禪林,到達澄邁后,東坡在儋州的好友趙夢得陪同下,即前往永慶寺一游,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三年之后,即宋元符三年(1100年)6月,大文豪蘇東坡獲赦北歸時在此再度寓憩,寫下《澄邁通潮閣》二首和《移廉州由澄邁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其中的名句“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就是蘇翁最后離開海南時在此留下的千古絕唱,也是東坡在海南留下的最后一首詩。
東坡未達海南前,曾寬慰其弟子由說:“他年誰做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如今,三年過去了,他對這片熱土已經(jīng)產(chǎn)生別樣的情感,所有的遭逢際遇人情冷暖在頃刻間化為一種獨特的人生體驗;如今,渡海的船即將啟航,東坡站在三年前抵達的海南第一站通潮閣,看煙波浩渺、白帆點點的大海,感嘆“茲游奇絕冠平生”,這一次,東坡對海南的留戀卻是發(fā)自內心的了。
《通潮飛閣碑記》
今日何處覓
一般的學者看重蘇東坡在黃州的生活,認為黃州時期是他文化人格轉型、詩詞創(chuàng)作的最成熟時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而說到東坡的海南生活與創(chuàng)作,一般只說儋州,其實,在澄邁留下的蘇詩,數(shù)量雖少,卻分量不輕。如果說黃州讓蘇東坡反觀自身,重新回歸于內心的澄明與空靈,那么在海南他已經(jīng)完全沉淀下來,他的人生態(tài)度更加超然、淡定和達觀,無論詩文的寫作還是精神人格的提升也已從黃州時的苦難孤獨無告逐漸轉變?yōu)閷嚯y的審美和超越了。
而東坡人生最后的詠嘆卻永遠跟海南島上一個普通的驛站通潮閣密切相聯(lián)。想必“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的贊嘆是初上島的蘇翁為那一片海而生起的詩人情懷!
孫中積先生據(jù)史介紹,后來被貶來瓊任資政學士的李光(海南五公之一),以柳體書寫蘇東坡詠通潮閣的三首詩,由當時的縣令請人刻在兩塊石碑上,立于閣內。碑乃花崗巖青石琢成,各有1米寬、2米高、0.16米厚。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副使王檵奉革通潮驛,后為營兵所駐。通潮閣約在清康熙元年(1662年)之前已被毀,詩碑亦遺失,后存的《通潮飛閣碑記》石碑也不知其蹤跡,在老城尋找蘇東坡的歷史背影,也變得更加邈遠了。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