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友誼國貿城中庭廣場加建了現(xiàn)代化遮陰有蓋頂棚,在保證自然光引入的同時,結合綠化景觀,形成半戶外空間,吸引不少市民在此納涼。記者 康登淋 攝
記者手記
“清涼城市”建設當有巧思
□記者 龍易強
“清涼城市”建設,直觀地看,是為了給城市“降溫”;往細里說,是指通過規(guī)劃、建筑、植被等多維度干預,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改善戶外熱舒適度。這是“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生動實踐。
將“清涼”理念落到實處,需在多維干預中見巧思。在規(guī)劃層面,打通城市風廊,讓海風穿城而過;在建筑設計中,推廣遮陽連廊、立體綠化與被動式降溫技術;在生態(tài)層面,織密濕地綠網,依托全市13.32%的濕地率優(yōu)化熱環(huán)境,并以林蔭道與口袋公園構建微循環(huán)。這些舉措將共同構成抵御熱浪的生態(tài)屏障。
“清涼城市”絕非大拆大建,而是立足現(xiàn)有空間的“微改造”。友誼國貿城在既有商業(yè)體上加建遮陽頂棚;各區(qū)通過改良行道樹種、修剪喬木分支點,兼具防風與清涼;全市174個口袋公園見縫插針嵌入社區(qū),為群眾辟出歇腳綠洲。這些“小切口”項目以最小干預激活閑置空間,使清涼觸手可及。
“清涼城市”建設非一日之功,需政府、社會與市民共同努力。唯有堅持規(guī)劃引領、厚植生態(tài)底色、強化科技賦能,方能讓城市在炎炎夏日為人們撐起一片清涼。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