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銀行取錢難陷尷尬境地
資金安全與取款便利如何實現雙贏
近日,新疆烏魯木齊市民王青遇到了一個難題:80多歲的母親王梅由于身患老年癡呆不能出門,屬于典型的“失能老人”,為照顧老人及給老人看病,家里開銷很大,而老人忘記了自己的銀行卡密碼,導致錢難取出。這種情況是眾多失能老人親屬急于解決的問題。
失能老人有錢難取出
王梅2012年后逐漸喪失自理能力和記憶,甚至忘了自己的銀行卡密碼,卡里的存款取不出來。咨詢銀行后,王梅的兒子王青打算申請銀行網點工作人員上門辦理更改重置密碼業(yè)務,但事情并沒有那么順利。
工作人員告知王青,因為王梅意識不清醒,無法確認相關事項,即使上門服務,也不能代辦更改密碼的業(yè)務。對此,王青和家人不知該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絕非個例。
早在2016年10月9日,全國老齡辦發(fā)布的《第四次中國城鄉(xiāng)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成果》顯示,在老年人健康狀況不斷改善的同時,仍然有18.3%的老年人為失能、半失能狀態(tài),總數達4063萬人。
烏魯木齊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人員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證實,該部門曾在2014年公布了《烏魯木齊市失能失智老人生活護理狀況調研報告》,截至當年年底,烏魯木齊市60歲以上常住戶籍老年人口達到38.48萬,占常住戶籍人口總數的14.87%。全市有烏市戶籍的失能老人4134人,占60歲以上常住戶籍老年人口的1.18%。
隨著老齡人口的日益增多,對數目龐大的癡呆老人、失能老人家庭來說,王青一家遇到的問題,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保障資金安全并非故意為難
記者咨詢多家銀行發(fā)現,正常情況下,用戶為自己的儲蓄卡辦理密碼重置業(yè)務,根據規(guī)定確實需要本人持身份證和銀行卡到當地網點的柜臺辦理。
烏魯木齊市某銀行工作人員說,如果老人有能力前往銀行網點,家人一同攜帶相關證件,是可以辦理重置密碼服務的,這也是最方便的辦法;如果老人不方便前往銀行網點,銀行會根據具體情況提供上門服務,但一定要在老人意識清醒的情況下提出委托請求,因為老人需要在相關文件上簽字確認。也就是說,如果重置銀行卡密碼等業(yè)務,儲戶本人沒有在場,或儲戶意識不清醒,銀行都難以受理。
“老人癡呆失憶、無意識的失能和無法行動是兩種概念,如果沒有認定監(jiān)護人,就為其親屬辦理重置密碼,很可能傷害到儲戶的利益?!庇袠I(yè)內人士說,銀行并非故意為難這些客戶,如果失能老人的子女分別拿銀行卡要求取錢,銀行給誰?一旦產生糾紛,銀行必定處于被動。
面對這種情況,業(yè)內人士表示,子女可以等老人百年之后,拿著相關部門出具的遺產公證材料到銀行辦理相關業(yè)務;或由法院宣告老人已無民事行為能力,某位親屬被指定為監(jiān)護人后,由該監(jiān)護人攜帶相關證件,再辦理相關業(yè)務。
指定監(jiān)護人或是解決方法
對王青遇到的問題,北京盈科(烏魯木齊)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昭坦言,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法院指定監(jiān)護人,并拿到相關的法律文書。
王昭說,現實中因為老人癡呆失能,無法處理本人事務,可以向法院申請宣告該老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再指定監(jiān)護人,法定監(jiān)護人就能以儲戶的名義查詢密碼、提取存款。如果銀行仍不配合的,則法定監(jiān)護人可以代儲戶起訴銀行。當然,法定監(jiān)護人如果取得錢款,應當用于老人的事務,不得挪用。
按法院特別程序進行宣告
今年2月,通過多方咨詢,王青和他的兩位姊妹來到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qū)人民法院,向法院申請宣告王梅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法院受理后,司法鑒定所對王梅進行了鑒定。鑒定結果為,王梅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的一種),無民事行為能力。
今年6月,烏市頭屯河區(qū)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宣告王梅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指定王青為監(jiān)護人。拿到判決書后,王青辦理相關業(yè)務,取出了母親的存款。
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qū)人民法院頭屯河法庭庭長張麗華說,針對此類案件,法院有特別程序,當事人不用起訴,可以到法院申請無民事行為能力宣告。
申請人(患病老人、老伴或者子女)拿雙方身份證、有效居住證明到居住地法院立案窗口申請宣告,之后法院會讓當事人到審判庭問明情況,法院委托一家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如果鑒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法院就會出具宣告。
“申請宣告無民事行為的特別程序案件法院免收訴訟費,程序簡單,耗時長短則要看鑒定流程。”張麗華說。
張麗華提醒,親屬應保留老人的病歷和相關就醫(yī)證明材料,申請宣告時方便鑒定單位盡快作出鑒定結果;子女盡量掌握老人財產情況,如銀行卡、理財產品、股票、基金等詳細信息,便于查清事實。同時,子女要先商量好,盡量把監(jiān)護人確定為一人,便于后期辦理涉及老人的一切事宜,照顧好老人晚年生活。
建議借鑒“托管人”制度
隨著信息社會和老齡化社會的同步到來,可以預計類似失能老人取錢的問題會經常出現。
新疆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陳彤認為,我國民事立法中的監(jiān)護制度、繼承制度、當事人行為能力司法鑒定制度等,雖然最終能解決問題,但適用程序繁瑣、手續(xù)繁雜,而且需要耗費時間、精力和成本。因此建議針對此類問題,考慮作出更為便民、高效的制度設計,比如可以借鑒商事運營中的“托管人”制度,在老年人辦理信用卡或者開通網絡支付功能時,即為其設立特殊情況下的專業(yè)托管人,在老人因故不能自行辦理相關業(yè)務時,由托管人依照合同約定進行托管并負責就相關利益在老人的子女或繼承人中進行合理分配。
陳彤建議,銀行、信用機構或者支付軟件的運營商應考慮老年人的特殊情況,加強信用卡、支付軟件運行當中的制度設計,如設計“解碼人”制度,在老年人辦卡和開通支付工具時,即要求其預設在喪失行為能力或者出現特定狀況時的解密申請人,當預設情形出現時,即可由事先被指定的人代行權利。(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李羚蔚)
?
?
相關鏈接:
長期護理保險在中國逐步推開 讓失能老人體面養(yǎng)老?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