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云青
近日,騰訊發(fā)布《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顯示,52%年輕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從多家媒體跟進的情況來看,有人從這一數據中看出了親子關系之“痛”,提出了“52%年輕人朋友圈屏蔽父母,誰之過?”之類的問題,還有人建議“盡孝,從朋友圈不再屏蔽父母開始”。
這樣的問題和建議,顯然都預設了一個觀點,即朋友圈屏蔽父母是錯的,不應該的--然而,這個觀點真的站得住腳嗎?
首先,“朋友圈屏蔽父母”這個表述是比較籠統的,是每條消息都屏蔽,還是有選擇地屏蔽呢?如果一個人完全不讓父母看自己的任何動態(tài),還能猜測他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存在問題;但如果只是刻意屏蔽一些動態(tài),比如身體小有不適,遇到糟心事了,那么,屏蔽父母更多是怕父母小題大做。我們的父母中,把子女一點擦破皮的事當成夜間急診來辦的,大有人在,對于小小情況的“報喜不報憂”不是很正常嗎?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想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某些活動,比如最近在玩什么,有什么計劃等等。不少人認為,這就是親子關系不夠和諧、子女跟父母缺乏交流的證據。此言值得商榷。什么樣的親子關系才算健康?孩子對父母大事小事一一匯報、父母對孩子的情況了如指掌,有些父母認為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但如果孩子已經成年,你猜他距離“媽寶”的頭銜有多遠?
人的成長應當符合自然規(guī)律,瓜熟蒂落,該獨立時就得獨立,獨立就意味著有些事得自己決定、自己承擔,有些事選擇不讓父母知道、不讓父母參與,并沒有錯,也無需負疚。
任何一種健康的人際關系都有距離,只是遠近不同;父母子女之間當然很近,但當子女有了自己的配偶和子女,小家庭內部關系的優(yōu)先級就可能勝過前者,否則小家庭的和諧不好維系;而在小家庭內部,成員之間也并非是零距離的,所以才有“至親至疏夫妻”。
當父母發(fā)現被子女屏蔽了某些狀態(tài),確實可能感覺有點受傷,但這不一定是因為親子之間交流不夠,也可能是父母對子女掌控程度的預期過高造成的,學會適當放手,接受子女漸漸離開自己的羽翼、開始擁有獨立的生活和世界這個事實,能夠讓父母變得更快樂。當然,這話只是說起來容易。
理想情況下,子女跟父母無話不談,父母總能做出恰當的反應,生病了會關心但不會過分關心,想跳槽了雖然不太理解但也盡力支持……但現實并不總是如此。有的父母遇到一點小事就睡不好覺,有的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欲過強,他們不是“完美”的父母,但他們是真實的、可愛的父母。
為了與他們建立健康和諧的關系,子女與其期待他們做出改變,或許更應該努力適應他們的個性和習慣,有時候不妨用一點小“心機”,說話做事講點技巧,在某些事上選擇性屏蔽,都是適應的方式--這也是一種成長。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