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洪舉
記者從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獲悉,上半年,北京法院執(zhí)結標的480余億元,拘留331人次,限制出境2069人次,限制高消費17854人次,經過協(xié)調,目前已順利實現北京房產在全國范圍內的網絡查詢,通過支付寶查詢被執(zhí)行人聯(lián)系方式和住址的功能也已正式開通。此外,失信被執(zhí)行人在本市購置機動車也即將受到限制。(7月27日《北京青年報》)
近年來,由于部分人喪失誠信意識,加上人口流動性加大,故意賴賬不還,甚至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現象非常突出。這既導致債權人或受害者的權益遲遲得不到有效維護,又導致法律權威和司法公信受損。該現象如不得以盡快改變,顯然無助于樹立人們對規(guī)則和法律的信仰。而開通支付寶找“老賴”功能,無疑可形成全面圍剿之勢,最大限度壓縮“老賴”的賴賬空間。
所謂的支付寶找“老賴”功能,主要指法院通過支付寶賬戶查詢被執(zhí)行人的聯(lián)系方式和住址。應該說,該功能的開通對提高失信成本具有重要意義。要知道,之前由于交通欠發(fā)達,人口流動性差,人們逃避責任的空間十分狹小,執(zhí)法者可以輕而易舉地在居住地查獲老賴。而如今,交通和通信更發(fā)達,人們的流動成本更低,老賴規(guī)避責任的途徑更多。在一個地方賴賬不還后,完全可以逃避到其他地方工作生活。這樣以來,不僅其面對熟人社會的道德壓力更小,且被查獲的概率降低。
也就是說,如果依舊依賴于傳統(tǒng)的執(zhí)行措施和執(zhí)行模式,而不創(chuàng)新思路,向“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大數據技術求解,就等同于牛欄關貓,拿精于算計,善于投機的老賴沒有辦法。這顯然與依法治國背道而馳,并無利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眾所周知,法律的權威和作用通過裁判得以實現,任何一份生效裁判都是對法律進行嚴格適用的結果,對生效裁判的執(zhí)行就是對法律的遵守和執(zhí)行。無視生效裁判就是對法律的蔑視,惡意賴賬就是最大的不誠信。要是因為變換了職業(yè)、更換了居住地就能逃避責任,顯然是對法律的莫大諷刺。
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就得充分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要求一切掌握“老賴”行蹤的組織向法院提供相關信息。一般來說,“老賴”為逃避責任,可能會更換手機號碼和聯(lián)系地址,但一些人尤其是年輕群體往往離不開網購。他們向司法或執(zhí)法機關隱瞞聯(lián)系信息,卻會如實告知電商平臺,否則就會面臨無法收到貨物的風險。加之手機實名制、網絡實名制、銀行賬戶實名制的作用,利用大數據技術,很容易鎖定“老賴”的具體行蹤,進而查獲這些“躲貓貓”的賴賬者。
長遠來看,僅僅開通支付寶找“老賴”功能是遠遠不夠的。當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很多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且互聯(lián)網又會留下蛛絲馬跡。因此不僅應全面推廣這一措施,還有必要授權司法機關在必要時介入所有互聯(lián)網平臺的數據庫,以此提高司法效率和辦案質量。
現實中,網購平臺并非僅此一家,此外還有外賣平臺,物流平臺,要是能夠綜合利用這些信息,無疑有助于精準查找“老賴”,密織懲戒失信的天羅地網。進而讓挑戰(zhàn)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的“老賴”寸步難行,無處賴賬。只有處于這樣一個能夠熟練運用互聯(lián)網和大數據的智慧司法環(huán)境中,才能讓誠實守信,敬畏法律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為。(史洪舉)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