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虛假新聞、失實報道不斷出現。其中不斷反轉、反復被辟謠的新聞不僅讓民眾“看花了眼”,也使人們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媒體的公信力產生懷疑。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5.4%的受訪者擔心失實報道會擾亂公眾情緒和正常生活。面對不斷反轉的戲碼,66.7%的受訪者建議加強記者職業(yè)操守、道德教育。
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常天曉(化名)表示,媒體最重要的是公信力,現在很多分辨力比較強的群體對媒體都有不信任感,“這導致即便是真實新聞也會遭受質疑。而對于普通大眾,失實新聞的出現很可能會造成他們的憂慮、恐慌情緒”。他還提出,一些特定的失實報道會對一個產業(yè)造成不可估量的打擊。“比如關于某類果蔬的不實報道,會導致農產品滯銷,使當地農民遭受非常大的打擊”。
北京某高校新聞專業(yè)研究生潘安怡認為,失實報道會使人們逐漸喪失對媒體機構的信任感,也會誤導受眾對事件的認知?!耙恍┻^分夸大或失實的報道,還可能會激化如官民、醫(yī)患群體之間的矛盾。如果每件事情都需要受眾自己去核實,這是社會分工的倒退”。
調查顯示,65.4%的受訪者擔心失實報道會擾亂公眾情緒,63.6%的受訪者認為整體輿論氛圍會受影響。其他影響還有:新聞媒體公信力、美譽度普遍下降(55.8%),造成信息傳播機制畸形發(fā)展(52.4%),破壞正常經濟和產業(yè)秩序(31.3%)。
潘安怡認為,媒體內部自律或媒體間互相監(jiān)督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失實報道的出現。“另外,新聞事件當事人的維權意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失實報道的出現”。
常天曉則更希望能從立法角度來避免失實報道的出現。“目前已經有謠言入刑,但一般針對公民,而非針對媒體。雖然新聞立法的尺度確實很難把握,而且很多新聞從業(yè)者還是會以較高的職業(yè)道德來要求自己,但若媒體報道失實報道不用付出成本,或懲罰力度不痛不癢,震懾力是不夠的”。
如何有效解決失實報道的問題?66.7%的受訪者建議加強記者職業(yè)操守、道德教育,62.2%的受訪者認為應建立傳播者事后追責機制。其他依次為:建立長效的辟謠機制(55.6%),強化新聞采編各環(huán)節(jié)“把關人”的主體責任(54.3%),提高公民新聞素養(yǎng)(30.1%)。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毛湛文認為,新聞媒體機構要肩負報道事實的責任,摒棄圖快心理,同時更要建立更正和答辯機制。而對于新聞受眾,則應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從而掌握辨別謠言的本領。而在失實報道出現后,如何最大程度減小其對社會的影響,他認為應從三方面入手?!笆紫龋庖婎I袖應該敢于站出來說出真相。其次,第三方調查機構有待發(fā)展,應培養(yǎng)出受眾信賴的中立調查機構來獨立調查社會的熱點、痛點。此外,官方及時站出來解釋真相對制止失實報道的傳播非常關鍵”。記者杜園春 李晨赫 實習生 郭琳琳
?
?
相關鏈接:
調查顯示:93%中國游客“無手機不旅行”?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