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去體會,俯下身感受,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雙手觸摸溫度
如何讓新聞網站成為正能量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如何在輿論多元化的今天能夠不斷讓網絡正面輿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親和力和影響力?網絡媒體“走轉改”給出了響亮的回答?;顒幼寗倓偒@得采編權的網絡媒體記者們從電腦前走出來,深入一線,用心、用情、用功去觸摸、去體會,用聽、用看、用交流去感受真實的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讓網頁上的文字更具深度和溫度,讓傳播的聲音更具民意傾聽和人文關懷。
來自新華網記者的報道:張永常是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長春堡鎮(zhèn)埡關村的貧困戶,“以前地里種玉米,不值錢,孩子又多,剛剛夠吃飽肚子?!闭f起過去的貧困日子,張永常滿臉無奈,眼里泛著淚花。去年 7 月,當?shù)卣瞥隽恕耙皇形褰鸲嗵撞汀眴栃枋骄珳史鲐氄吆?,讓張永常感到一家人的生活充滿希望,靠山吃山,勤勞致富。午后,滿是歡喜的張永常穿著布滿泥巴的膠皮鞋,開始忙著放牛。一頭頭健壯的牛,爭先恐后地往山上跑,此起彼伏牛叫聲響徹山谷。山路蜿蜒,寒氣逼人,看到張永常的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記者心里忽然涌起溫暖的感動。(中國網信網 徐可 攝)
月霞村位于關嶺縣西南面的普利鄉(xiāng),是一個苗族村寨,村子石漠化嚴重,村民文化程度低,是典型的貧困村。2010年以前,村里種植養(yǎng)殖結構單一,年人均收入僅3000元左右,村民生活困難?!瓣P嶺牛”的“寄養(yǎng)模式”吸引著鄉(xiāng)親們從打工之地回到家鄉(xiāng),利用當?shù)亓己玫纳鷳B(tài)環(huán)境搞生態(tài)畜牧、生態(tài)養(yǎng)殖,在這個從前封閉的小山村中形成一個良性生態(tài)循環(huán)。沒有過度開發(fā),環(huán)境保住了;通過養(yǎng)牛,農民也能在家鄉(xiāng)致富了。夜幕中的兩個孩子大的12歲,小的11歲,個頭相差懸殊,笑容卻一樣靦腆。孩子說,他們在學校學習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記者問:“你會多少英語詞匯?”孩子說:“我還不會,因為我學的不好”。道路讓他們走出大山,但教育卻是他們得以立足社會的根本所在。我們欣喜的看到,越來越多的扶貧政策在向教育領域傾斜,在我們經過的很多地方,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全部實現(xiàn)免費,9+3的教育模式也在逐步推行中?!敖逃秊楣赃_天下為公”,陶行知的這句話不僅適用于教育本身,更適用于亟待通過教育實現(xiàn)脫貧的山里的孩子們。(中國網信網徐可 攝)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