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持空桶抗議“冰桶挑戰(zhàn)”。
【河南久旱地區(qū)魯山縣對“冰桶挑戰(zhàn)”說不!】22日,魯山縣民眾拿著水桶聚集在中原大佛前,抗議正在中國火熱進行的冰桶挑戰(zhàn)項目。干旱已經(jīng)造成平頂山部分地區(qū)民眾吃水困難,目前南水北調(diào)水渠正在緊急向平頂山調(diào)用飲用水。
新華社8月18日曾報道,為緩解平頂山市旱情,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河南段首次通過南水北調(diào)干渠,向平頂山市輸水。8月17日,水源已輸?shù)制巾斏骄硟?nèi)澎河渡槽,預計19日將匯入平頂山市飲用水源地白龜山水庫,將極大緩解平頂山市區(qū)的用水危機。
:河南大旱悶死數(shù)十萬斤魚漁民:我們傾家蕩產(chǎn)
水庫岸邊漂浮著成批死魚
央廣網(wǎng)登封8月11日消息據(jù)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連日來河南登封白沙水庫出現(xiàn)魚類大量死亡引發(fā)社會關注,我們從記者報道的圖片上看到,水庫的水位相當?shù)停膳乃吏~在水庫岸邊漂浮著。造成魚類大量死亡的原因是什么?當?shù)卣扇×四男┐胧┙档蜐O民損失?又如何處理這些死魚?大量的死魚對居民的飲水安全有沒有影響?
來到河南登封白沙水庫,記者看到10平方公里的水面上,靠近湖岸一側漂浮著大量翻著白肚的魚,岸邊圍坐著一些當?shù)氐臐O民。
漁民:悶死了主要是老是連陰天,河整體缺氧比較嚴重。
這幾天,漁民們?yōu)榱怂吏~的事情著急上火,焦頭爛額。宣化鎮(zhèn)王村養(yǎng)殖戶周師傅指著自己的網(wǎng)箱哽咽的告訴記者,現(xiàn)在他們只得把死魚從網(wǎng)箱中撈出扔掉,準備用鏟車填埋,他所在的鎮(zhèn)有100多個養(yǎng)殖戶,都有不小的損失:
漁民:死了至少有兩千多斤。
水庫另一側,工人們正在湖面上作業(yè)打撈死魚,不一會兒,一條三四米長的小船就撈滿返岸,看著死魚,養(yǎng)了十幾年魚的漁民老張蹲坐在湖邊心疼的直掉淚,他說他養(yǎng)的20多萬斤的魚已經(jīng)死了近九成:
漁民老張:現(xiàn)在基本上都是傾家蕩產(chǎn),魚死了,投資太大。哎呀都沒法說,有的是給家哭了,飯都不想吃。
漁民們說,雖然損失慘重,但目前當?shù)卣褳闈O民發(fā)放補貼并正在對清理出的死魚進行深埋無害化處理。
漁民:死魚現(xiàn)在全部撈出來,政府補助,一斤一塊錢,現(xiàn)在死魚基本上全都挖坑填埋了。
據(jù)登封市環(huán)保局新聞發(fā)言人趙俊濤介紹,目前登封市白沙水庫共有養(yǎng)殖戶133戶,約有532萬斤魚,現(xiàn)在湖中死魚約有數(shù)十萬斤,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是因為干旱水中缺氧所致。
趙俊濤:出現(xiàn)死魚的原因,一是旱情嚴重,水庫多次調(diào)水水位過低,又不能得到自然的補水,現(xiàn)在庫存大概有一千萬方,接近死庫容。第二是養(yǎng)殖的密度過大,加上天氣悶熱,導致水中的魚嚴重缺氧。
雖然現(xiàn)在政府部門正在積極打撈死魚,但不少市民對飲水安全有所質(zhì)疑。據(jù)了解,登封市共有五個水庫,持續(xù)干旱造成其中四個幾近干涸,登封市居民供水需靠自備井和僅存少量水的白沙水庫向水廠引水。據(jù)登封市防疫站站長王德祥介紹,死魚事件后,自來水廠已經(jīng)停用白沙水庫的水,目前水質(zhì)正在監(jiān)測中。
王德祥:現(xiàn)在整個水質(zhì)已經(jīng)有所變化,但目前正在監(jiān)測之中,結果沒有出來。需要一周。如果水源要是不合格的話,看他整個污染程度和污染的指標,如果說污染比較嚴重的話,建議他們停止這個水源地使用。處理之后,基本上達到整個水源地標準,再開始啟用水源地。
當?shù)夭块T表示,他們會密切關注水質(zhì)變化,并采取措施確保居民飲水安全。
登封市環(huán)保局新聞發(fā)言人趙俊濤:要求防疫部門,跟蹤加密監(jiān)測,防止疫情發(fā)生,確保居民的飲水安全。
?。?strong>河南63年最嚴重旱災村民貸款買車拉水
圖為魯山縣董周鄉(xiāng)西高村村民在深井中取水。 王旭輝 攝
【2014年7月以來,河南全省持續(xù)出現(xiàn)大范圍高溫天氣,全省平均降水量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來降水量最小的年份。河南省多地出現(xiàn)人畜飲水困難,糧食絕收的情況?!?/p>
2014年7月以來,河南全省持續(xù)出現(xiàn)大范圍高溫天氣,全省平均降水量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來降水量最小的年份。尤其是河南省中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區(qū),旱情的發(fā)展更為嚴重,遭遇了六十三年以來最嚴重的“夏旱”。汝州位于河南中西部,是旱情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來看央視財經(jīng)《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在這里的調(diào)查。
全村老少齊出動,為得一口“救命”水
當《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趕到汝州市陵頭鎮(zhèn)朱溝村時,幾十個水桶已經(jīng)在送水車旁排成了一條長龍,從老人到小孩全部出動,等待接水。朱溝村交通相對便利,送水車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因此大家都挑著扁擔來取水。
記者:村里有井嗎?
河南省汝州市陵頭鎮(zhèn)朱溝村村民:沒有,井都干了。
村民韓能:我已經(jīng)擔一回了
她叫韓能,今年63歲。老伴身體不好,只能靠她自己來擔水。韓能家里距離送水車的距離只有幾十米,但是擔著四五十斤的水桶往返,對于63歲的她來說依然十分吃力。韓能告訴記者,這是送水車第三次來到這個村子,從年初干旱到現(xiàn)在,村里人只能靠去山下邊的村子買水來度日,一次交一元錢作為抽水的電費。
村民:缺水最起碼有半年了。
韓能:半年。
盡管縣里通知這些村民,送水車以后會每隔幾天來送一次水,但是韓能依然想在這次多挑上幾擔,剛把桶里的水倒進水缸里便立刻又返回送水車前的隊伍里。直到送水車要開往下一個村子,她才終于撐不住放下了擔子
記者:這也不休息會,直接再擔?。?/p>
韓能:再擔一擔。你坐,我歇歇,謝謝。
記者:擔了幾擔水了?
韓能:擔了三擔了。昨天擔的,今天又擔的。
記者:三擔水夠多長時間?
韓能:三擔水用一天。
在汝州市,并非每一個缺水的村莊都能夠得到縣城里送來的水。一些村莊由于地處丘陵地區(qū),山路狹窄多彎道,消防車、灑水車等大車難以開到村里送水,這里的村民便只能靠自己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張石磙今年63歲,家住汝州市焦村鄉(xiāng)東溝村,和老伴相依為命。除了種地,張石磙還養(yǎng)了20幾頭羊。然而連續(xù)幾年的干旱導致村里從去年下半年便供水不足,今年2月份以來則完全停水,張石磙只能一直到十幾里遠的地方去拉水。
村民韓能擔水度日
河南省汝州市焦村鄉(xiāng)東溝村村民張石磙:去年有些干,有些沒干,今年是徹底干了。水從去年有些干,有些沒干,今年是全部干完。一般平均都是兩天,過兩天以后就去拉一回水。
今年張石磙種的三畝多地幾乎沒有收成,這些羊成為了他的唯一收入來源。每次拉回來的水一半以上是喂這些羊用,老兩口用的只有兩三桶水。
張石磙:水現(xiàn)在就是一天,就是那桶,一天得三桶水。
從東溝村到取水的劉莊村,來回約30里路。東溝村的這個村小組年輕人都已經(jīng)外出打工,只剩下幾十位老人和小孩。像張石頭、張石磙這樣的老人不會開農(nóng)用車,只能依靠牛和架子車,步行取水。張石磙家沒有牛,他要取水還得借用鄰居張石頭老人的牛。
記者:家里有幾頭牛?
張石頭:一頭,那一頭賣了,沒水賣了。
記者:這頭牛是舍不得賣?
張石頭:這得拉水的。
張石磙:人掌著車子把,牛在前面拉著,都是這樣拉法。
第二天早上6點,天剛亮,張石磙就來到了張石頭家。兩人一起出發(fā)到8公里之外的劉莊村去打水。張石磙告訴記者,往年的這個時候,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地里忙農(nóng)活,如今地里的玉米苗沒有長成,打水成為了他們的首要任務。
張石磙:這離劉莊就是三十里地,一來一回都三十里
路上記者也碰到了取水回來的村民。這位村民告訴記者,連續(xù)幾個月都得拉水,讓他不得不專門貸款買了一輛車。
記者:你這去哪打的水?
村民:井水是從鄉(xiāng)政府拉的,十幾里遠,這拉水。為了吃水,沒有水吃,貸款貸8000元錢,買了這車拉水。
記者:剛買的車?
村民:嗯。
走了一個多小時,他們來到了要取水的劉莊村。張石磙告訴記者由于連續(xù)半年需要拉水,因此他們也不好意思總到同一家去拉水,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換一戶。
張石磙:有的到了路邊,有熟人親戚了,灌桶水就走了,有人跑這,有人跑那,到處找水。全部在人家這一家拉,都很麻煩。
而此時劉莊村的一位村民已經(jīng)在等候著他們。車一到,便將準備好的水管取了下來,引出水后插到了取水用的鐵桶里。
記者:來幾次拉水車?
劉莊村村民:幾次?那這山里面十幾次也有。
兩人的桶都裝滿以后,張石磙打算立刻上路,沒想到劉莊村的一位村民卻和他抱怨了起來。原來盡管劉莊村目前井水還充足,但是一些較淺的井已經(jīng)開始干涸,這讓劉莊村的村民也開始擔心自己的吃水問題。
劉莊村村民:俺這井這也干了,就大隊這井,這點能出來水了,你就跑下來拉水
張石磙:就因為你這還有水,將來沒水的話,俺也不能(來這拉水)。
劉莊村村民:俺這打五六十米那井,現(xiàn)在都干了,都沒水。
張石磙和張石頭裝水的水桶是由汝州市水利局統(tǒng)一發(fā)放的,每個桶裝滿水約有400斤重?;爻痰穆飞?,兩個人的車都套在了牛車上,并且需要兩人同時使力,和牛一起拉著水車。平地已經(jīng)很是吃力,遇到上坡的路,張石磙不得不先把自己的車卸下來,讓牛先把張石頭的車拉上去,再返回來拉自己的車,否則牛和人都吃不消。連續(xù)走完幾段上坡路,別說是兩位老人,即使是這頭牛,也累得不肯往前繼續(xù)走。
記者:你這是每次卸完再下去接它。
張石頭:牛上不來。
記者:這牛我看走得也挺累的。
張石頭:是的,下去就不想走了,拉著走。
張石磙:要說這個牛拉著,這上坡輕松,下坡就出力,如果它拉著,扶著把,這下坡咱們車子(總跑偏了)。
張石磙告訴記者,回程的路上他們一般要休息四五次,兩人拖著這100多斤的水一共走了三個多小時,上午11點左右兩人終于來到了家門口。回到家卸下車,張石磙立刻在飲羊的水盆里洗了一把臉。
記者:您這洗臉水就用牲口飲水的小盆洗?
張石磙:俺一洗完就(喂)牲口了,沒水,這水一點都不糟蹋,洗了后全部(喂)牲口。
對于張石頭和張石磙來說,水是此刻最為珍貴的東西,一點也不能浪費。記者臨走時他們說,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早日下上一場大雨。
張石磙:下雨是比啥都強,它不下雨也沒辦法,上級給貧困地區(qū)幫點忙吧。
旱情嚴重拉水難,糧食絕收讓人愁
像韓能,張石磙老人這樣,往返跋涉三四個小時,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的情況,在遭遇大旱的河南農(nóng)村并不少見。位于河南省西部的洛陽,也是旱情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旱情,也給這里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繼續(xù)來看《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的報道。
這里是洛陽市宜陽縣香鹿山鎮(zhèn)葉莊村的一個村小組,氣溫高達35度以上,村里的老人和小孩們都聚在了一起,旁邊則是一輛輛架子車,上面放著各種圓桶。不時還有村民拉著架子車,載著水桶加入到等待的人群中。村民們告訴記者,村里唯一的一口井早在兩個月之前便幾近干枯,許多人都不得不到外地去拉水。今天縣里的送水車將第一次來到這個村里為他們送水。
記者:是什么時候開始斷水的?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香鹿山鎮(zhèn)葉莊村村民:都快有一個多月,快倆月。
記者:這個井是用了多少年?
村民:有四十多年,沒有枯過。
記者:今年是第一次?
村民:第一次。
就在多數(shù)村民等著送水車來送水時,50歲的寧柏靈卻沒有閑著。寧柏靈的孩子們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她陪伴著83歲的母親。村里位于丘陵地區(qū),交通不便,今天縣里的送水車也無法開到村里,需要村民用架子車到半山腰將水拉回來。寧柏靈家里沒有車,自己又上了年紀,不能走太遠的路去挑水。只能繼續(xù)依靠村里的井水來生活。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香鹿山鎮(zhèn)葉莊村村民寧柏靈:不能全村人都下去擔,因為什么,都下去都擔不了,沒有那么多水,有的拿空桶都回來了。
記者:那你們怎么決定誰家擔心誰家擔不著水?
寧柏靈:那就是過兩天就是輪著,今天你去擔兩擔,擔一擔先吃著,明天他去擔。
寧柏靈告訴記者,村里有車的人家最近幾個月每隔兩三天就要到周邊的縣城去拉水,有限的井水則留給像寧柏靈這樣既沒有車又生活困難的家庭。井水不夠用時她還要讓那些去縣城拉水的鄰居們周濟幾桶水。
寧柏靈:像我們這些人,拉車又不會拉車,也不會開車,又拉不動因為老了,就是來擔水。
由于井水已經(jīng)見底,每次取水都要有人從井口沿著管道下到十幾米深的井里,再踩著梯子下到井底來舀水。因此寧柏靈每次取水還得依靠同村人的幫助。
寧柏靈:早的時候,我自己可以,用水都可以拉上來,現(xiàn)在是打水人得下去,我下不去,沒那能力。
深達十幾米,直徑三米多的井里已經(jīng)露出了井底,只剩下坑里的一灘水。村民用小盆舀滿一桶水以后,再由井口上的村民用繩子提上來。由于水量稀少,每次裝滿一桶水都要花上幾分鐘的時間,桶里的水也比平日里渾濁了許多。
寧柏靈:回去給它一澄,稍微一澄就可以吃。
此時又有兩名村民加入到了取水的隊伍中。最終從井里提上來了6桶水。舀完了最后一桶水,井底的村民又沿著鐵管爬回井口,出來時氣喘吁吁。
記者:這下面估計還能舀上來幾桶水?
洛陽市宜陽縣香鹿山鎮(zhèn)葉莊村村民村民:舀兩三桶。
記者:兩三桶也就見底了?
村民:見底了。
新打上來的井水看上去很渾濁,而一位村民卻立刻趴到水桶上喝了起來。寧柏靈和另一位村民則挑著自己的水桶往家里走去。從水井到寧柏靈的家雖然只有一百多米遠,但是由于是上坡路,隨著坡度越來越陡,每走一步,都可以聽到寧柏林粗重的喘氣聲。終于走完了這段幾十米的上坡路,寧柏林也再次放下?lián)邮媪艘豢跉狻?/p>
寧柏靈:我得歇歇。
記者:這估計得多沉,這一擔水?
寧柏靈:我覺得有個三四十斤沒有,像我們兩個都得節(jié)省,這一擔水俺都得兩天吃,俺要不吃兩天,俺這都不行。
記者:像這樣的水還能做飯嗎?
寧柏靈:這不能,這水擔回去都不往缸里倒,擱那澄著。
寧柏靈告訴記者,由于持續(xù)干旱,現(xiàn)在井底的水十分渾濁,桶里的水要澄一天再吃,但是當她在家門口放下?lián)訒r,一位村民立刻從屋里拿出了一個小盆從桶里舀水喝了起來,還有幾名村民也紛紛過來,輪流吞咽剛從井里提上來的水。對于這些連續(xù)幾個月與干旱抗爭的村民們來說,再渾的井水也依然珍貴。截圖
村民:涼水,才擔上來,水鮮,趕緊喝。
村民們喝足了水,寧柏靈便將擔子放到院子里,準備澄上一天再倒進缸中。
而此時,從早上起便一直等待送水車的村民們終于接到了通知,送水車已經(jīng)開到了離村子大約一公里遠的地方。寧靜的村莊立刻喧鬧了起來。大家紛紛發(fā)動起了農(nóng)用車,載著早已準備好的水桶向著送水車的方向駛去。今天來村里送水的是宜陽縣的一輛消防車,消防員們用噴水管依次將車上的水桶注滿。大部分村民不僅載著大水桶,還帶著幾個小水桶。有的村民發(fā)現(xiàn)自家的小水桶忘了裝水又半路返回來繼續(xù)裝水。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消防中隊隊員:咱們這個車一次可以裝10噸水。
截至7月底,洛陽市共出動了1200余臺次送水車。送水車到達的時刻,也是村里最為熱鬧的時刻。在洛陽市嵩縣何村鄉(xiāng)箭洼村,送水車一到,等候已久的村民們便立刻將大大小小的水桶圍了上去。一些村民在送水車自帶的出水管道下面排隊接水,心急的村民則干脆爬到了送水車上,將自家的水管插到水罐中取水。家遠的用車拉水,家近的則直接用扁擔來回挑水。
記者:一桶能吃個三四天?
村民:也就三四天。
記者:一天挑幾次水?
村民:沒有水就去拉,有車去拉點水。
村民們齊出動拿工具接水
村民們告訴記者,自從三月份干旱以來,他們每隔兩三天就要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隨著旱情的持續(xù),縣里也分配了多臺送水車不定期地給嚴重缺水的村子送水。今天是送水車第四次來到箭洼村,不到半小時,裝滿10噸水的水罐便空了。
送水車司機:我們大概送水有十來天左右吧。
記者:每天走幾個村?
送水車司機:每天根據(jù)旱情不同,每個村需要的話都給它送,哪個地方最困難,先給哪個地方送。
持續(xù)的旱情不僅使村民吃水成了難題,也讓洛陽的玉米遭遇“卡脖旱”,在洛陽市嵩縣田湖鎮(zhèn)崔元村,《經(jīng)濟半小時》記者見到了在地里一籌莫展的李振卿
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田湖鎮(zhèn)崔元村村民李振卿:這是玉米。
記者:怎么才長這么點?
李振卿:天旱,長不成,沒水。
李振卿今年61歲,眼前的這幾畝地便是他今年6月份麥收后種下的玉米。原本即將收獲的玉米如今卻連苗都沒有躥出幾顆,偌大的一片地里,只能零零星星地看到幾顆矮小如雜草的玉米苗。只有臨近路邊的一塊洼地里躥出了幾顆一米來高的玉米桿,然而掰開一看,依然沒有結出玉米棒。
李振卿:這是從溝里過來了水。
記者:這也不中?
李振卿:這樣都沒出(玉米棒)。
記者:一點都沒結?
李振卿:一粒都沒結。
李振卿今年種了五畝玉米,往常一畝地便能有千八百斤的收成,如今他估算了一下,五畝地加起來也不過一兩百斤的產(chǎn)量。
看過了玉米地,李振卿又帶著記者來到了一片花生地。從表面上看起來,這片花生只是長得不夠茂盛,但是拔出來一看,結的花生卻少的可憐。
李振卿:這都沒有籽,這是成熟季節(jié),七月十幾日就該蓐。今年咱這兒統(tǒng)一都是這樣。
李振卿家里一共有大約9畝地,其中5畝地種了玉米,4畝地種的花生。李振卿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玉米需要一袋種子,價格50元,今年一直干旱,所以李振卿沒有上化肥和農(nóng)藥。加上150元左右的人工費,成本大約在200元左右。而一畝地花生需要種子150元,農(nóng)藥40元,犁地50元,化肥140元,成本共計380元。算下來9畝地的成本共計2520元。今年地里基本上沒有多少收成,李振卿只能靠以往的儲蓄和孩子們打工來生活。
李振卿:今年這地里沒啥,他們在外面打工,掙點錢拿回家花。
剛才看到的情況,很讓人揪心。在河南省旱情嚴重的地方,不僅莊稼沒有收成,連居民飲水都面臨極大的困難,而這樣的情況已經(jīng)持續(xù)了好幾個月。面對如此大面積的災情,當?shù)卣谡{(diào)動各方力量積極應對。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近期還沒有特別有效的降水來全面緩解旱情。而在等待自然降水的過程中,為了增加供水,保證居民生活用水,河南省各地正在采取多種措施來應急,通過一系列的辦法,來緩解干旱帶來的問題。
政府調(diào)動各方力量解決干旱缺水問題
根據(jù)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fā)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截至8月10日,河南省秋作物受旱面積1269萬畝,其中輕旱761萬畝,重旱508萬畝。全省仍有59.2萬人、7.63萬頭大牲畜發(fā)生臨時性飲水困難。全省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25.31億立方米,較多年同期少蓄15.4億立方米。
眼前的這條河流叫做北汝河,發(fā)源于洛陽市嵩縣,流經(jīng)洛陽市汝陽縣進入汝州市及其他縣市。作為汝陽縣境內(nèi)最大的一條河流,北汝河已經(jīng)基本斷流,河道內(nèi)只能在部分低洼處看到匯聚起來的幾汪淺淺的水。
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水利局副局長李其明:已經(jīng)斷流了近三個月了,我們縣中小河流有25條,已經(jīng)斷流了23條。
眼前這個已經(jīng)干涸的水庫叫做高頭水庫,是洛陽市宜陽縣境內(nèi)的一個小型水庫,由于長期沒有蓄水,已經(jīng)有村民在水庫里種起了莊稼。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水利局副局長樊保民:這個水庫是去年進行小水庫除險加固,除險加固之后,因為長時間沒有降水,一直沒有去上水,現(xiàn)在已經(jīng)干涸了。
根據(jù)洛陽市水務局提供的數(shù)據(jù),今年5月至7月洛陽市降雨量124.5毫米,是往年同期降雨量的44%。10座中型水庫蓄水量是往年同期的46%,大部分小型水庫接近死水位,57座小型水庫干涸,全市39條中小河流,其中30條已經(jīng)斷流。
洛陽市水務局局長邢社軍:嚴重的干旱使將近300萬畝農(nóng)作物嚴重受旱,其中嚴重的干旱10萬畝,同時也造成了近5萬人的結構性的吃水困難。
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在7月28日宣布啟動全省抗旱三級應急響應,以應對旱情。為了解決人畜飲水困難,洛陽市已經(jīng)出動了1200多臺次送水車,同時投入抗旱資金2890萬元用于抗旱工程建設。在洛陽市汝陽縣上店鎮(zhèn)廟嶺村,一口10多米深的井已經(jīng)施工30多天,村民們正在忙著砌磚搭建拱頂。廟嶺村從今年春節(jié)過后便斷了水,村里原有的水井基本干涸,村民們不得不到外地去拉水。
洛陽市汝陽縣上店鎮(zhèn)廟嶺村村支部書記高建黨:今年不是大面積都旱,拉水還得靠關系。關系不好,拉兩回還行,拉水多了不好意思。再后來就是,拉一段時間后來就是,水利局專車往這送水,隔個三五天送兩車水。
高建黨告訴記者,這口井預計再有10多天便可以完工,到時可以為附近3個村子1000多名村民提供水源。
洛陽市水務局局長邢社軍:市政府已經(jīng)決定,在今年已經(jīng)完成了1500個水窖大口井,在這個基礎上把2015年分配的各縣市區(qū),把水窖和大口井打深井的任務全部往現(xiàn)在提,就是說市財政再拿出更多的資金支持農(nóng)民群眾。
根據(jù)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7月31日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伏旱以來河南省已經(jīng)累計投入抗旱資金13.2億元,高峰時日最高出動勞力122萬人,投入泵站869處,機電井45萬眼,出動抗旱設備93.5萬臺套,累計抗旱灌溉7109萬畝次,幫助解決吃水困難79萬人次。
【半小時觀察】
遇到大旱,老百姓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希望老天趕緊下場大雨。老百姓可以這樣感嘆,但是我們知道,被動地去等雨,只會加大災情,擴大損失,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在這次長達一個多月的高溫干旱過程中,當?shù)卣恢痹诒M力救災,盡力緩解旱情以及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對于眼下的災情來說,這些做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些措施只能是治標。怎樣才能進一步治本,是應該擺上議事日程的新課題。如何減少這樣的災害天氣,優(yōu)化氣候自然條件,減少極端天氣出現(xiàn)的機率,讓經(jīng)濟與自然生態(tài)和諧發(fā)展,才是需要我們共同思考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僅僅興修幾個水利設施,是遠遠不夠的。
:河南大旱領導下鄉(xiāng)送水拍照錄像后走人
葉縣五間房村,78歲的郭玉蘭每天兩次下到深井中取水
河南、大旱、嚴重缺水、絕收……入夏以來,這一系列詞匯愈發(fā)頻繁地沖擊著人們的視聽神經(jīng)。
當?shù)毓俜綄Α?3年來最嚴重夏旱”的定性昭示了這場旱災的嚴重程度。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赴河南旱情最嚴重的平頂山、汝州等地進行采訪,發(fā)現(xiàn)一桶機井飲用水的價格,從干旱剛剛開始時的5角錢,漲到5元錢還難買到。有不少嚴重缺水村莊,一個星期得不到一車“救濟水”。個別基層政府抗旱流于形式。
幸運的是,8月6日、7日兩天,汝州地區(qū)和平頂山所屬的部分縣市都下了場小到中雨。而按當?shù)貧庀蟛块T預測,8月的15-16日、18-19日、25-27日和月末,當?shù)乜赡苓€會有幾次降雨過程,有的地區(qū)還會有中到大雨。但愿這遲來的雨水能減少這場旱災造成的損失,也希望這場珍貴的大雨不會掩蓋住那些本應解決的問題。
干旱導致玉米干枯
今年中國旱災之最在河南,河南旱災之最又在平頂山。據(jù)平頂山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提供的信息顯示,截至8月3日,全市農(nóng)村除湛河區(qū)、新城區(qū)外,共有魯山縣、寶豐縣、郟縣、葉縣等8個縣(市、區(qū))、50個鄉(xiāng)(鎮(zhèn))、321個行政村的34.68萬人、3.99萬頭大牲畜出現(xiàn)臨時性飲水困難。
8月3日下午2點半,平頂山下轄的寶豐縣張八橋鎮(zhèn)苗李村村民任國強在排了一夜隊后,開始輪到給自己的車裝水,而允許他裝水的時間只有20多分鐘。在他身后等待裝水的車隊排出老長,按照慣例,這天下午3點以后,這撥兒“送水”就要結束。
平頂山郟縣安良鎮(zhèn)高樓村干涸的十字溝水庫
為了這次裝水,任國強連午飯都沒顧得吃,在陽光的暴曬下等待了大半天,熱得他只能光起了膀子。其實老任是前一天晚上9點多來到這里排隊的,但已算是來晚的人了?!昂迷诂F(xiàn)在裝水完全是免費的,但要兩天才供應一次,每次也就供應兩三個小時,沒接到水的人,就只能再等兩天?!崩先握f。
北青報記者得知,村民們排隊接的這些水來自一里多外的一眼機井?!澳菚r,我們苗李村因為產(chǎn)煤,還算有錢。大隊花錢打了這口300多米深的井,能經(jīng)常免費供應村民。后來地下被掏空了,產(chǎn)煤量大幅減少,村里的淺水井都廢了。而大隊由于沒了收入,也負擔不起那眼深井的日常開銷,就將其轉(zhuǎn)給了當?shù)氐囊患倚旅簭S。”一位排隊取水的村民說。
有村民告訴北青報記者,現(xiàn)在該村300多戶、近2000人,除了經(jīng)濟富裕些的家庭可以買些外面運來的桶裝水外,全靠這眼機井。但出于成本的考慮,新煤廠不能全天候免費向村里供水,只能兩天一次供應兩三個小時?!耙驗閺牡叵鲁樗枰馁M大量電能,產(chǎn)生花銷?!卑纯淳说恼f法,這口井每年光維修費就要一萬多元,而“電費肯定更高”。
河南大范圍降雨局部旱情緩解
“今年肯定是要賠了!賠大了!”這幾個月來的旱情,讓寶豐縣石橋鎮(zhèn)交馬里村的張鐵旦一直為自己家耕種的那十幾畝地糾結。
張鐵旦一家四口人,自有土地四畝多,另外今年還租種了別人的土地十幾畝。
這些地中,有部分因沒水澆地已經(jīng)旱死,只是在其中一塊有八畝多的租種地上,能看到這里種植的玉米,秸稈已長到一人多高,秸上長出的玉米棒子也已成形。
張鐵旦掰開一個玉米棒子的頂頭包葉讓北青報記者看:“這是人工澆過五次水的玉米地,都吐籽了,不澆水肯定死,澆了水也不一定活?!?/p>
張鐵旦說:“一般種玉米至少要澆五次水,澆不到數(shù),秋后就難有好收成。不過這澆地的五次水,最好都是天上下的雨水,要都是用的機井灌溉水,這玉米種的可能就要賠本,就是每畝投入1000元,收入只有800元,是豆腐要賣成豬肉價?!?/p>
他家的這片地里有一口機井,張鐵旦邊給地里接水邊說:“別看這井深有50多米,趕上今年這大旱天,每澆一次水都要好大勁,井里10分鐘就沒水了,要等好長時間才能再抽。澆一次,平均一畝地的電費就要100多元。澆得越多賠得越多?!?/p>
他還給記者列出了一筆賬:“種一季玉米要有幾筆開銷,包括:種子、化肥、農(nóng)藥和人工。其中,人工是大頭。播種、收割、施肥、打藥、澆水都要人工。現(xiàn)在人工越來越貴,一個工(一天七八個小時)就要四五十元、五六十元。一畝地的播種、收割都分別基本要一個工?!?/p>
“其他:種子,一畝地要兩袋共100元;化肥要兩袋共200多斤200元;還有農(nóng)藥一畝地要20-30元。此外,還要付給別人家租種的土地錢每畝600元。按畝產(chǎn)最高2000多斤(其實那已是不可能的了)和玉米市場銷售價1元多錢計算下來,基本就不會有掙頭了”。
所以,他糾結的是:“如果種了地,長不出來,還不如不種,不種還少賠錢。但種了地,長出來了,各種開銷也花了,卻沒長成,那損失更大?!?/p>
按他計算,今年他們家忙活一年種地,最終起碼要賠錢兩萬多元。
與平頂山相鄰的汝州市,今年的旱情也同樣嚴重。家住大峪鎮(zhèn)高嶺村的李召南,是焦作理工大學大一學生。今年暑假回家探親,他少了一項為家里出力干農(nóng)活的項目,那就是上山放牧牛羊?!耙驗楹币姶蠛担缴匣緵]長出什么青草,去也白去。養(yǎng)的三四頭牛、十幾只羊,就只能吃家里往年存的麥秸稈、豆秸稈和玉米秸稈?!彼f。
北青報記者看到,在這里,因為嚴重缺水,不僅人不夠喝,給牛羊等牲畜的飲水也不得不加以控制?!斑^去帶牲畜去飲水,是讓它們喝飽了再帶走,現(xiàn)在是讓它們喝上一些就強拉走。沒辦法,人都不夠喝呢!”李召南無奈地表示,因為今年牛羊飲水不足,長不上膘,到市場上也賣不上價。
據(jù)了解,該村和周邊的一些村莊都屬于平頂山山區(qū)的范圍內(nèi),而行政上又屬于汝州市,歷史上就是缺水的地區(qū)?!坝械拇逵芯?,有的村一口井都沒有,主要是山上的地質(zhì)條件特殊,打不出井來。飲水極難解決”。持續(xù)的大旱,已經(jīng)讓高嶺村的禾苗幾乎全部枯死,有的土地干脆撂荒。
據(jù)村民介紹,為了解決用水問題,這里一直采用著比較原始的辦法。比如把自家屋頂建成平頂?shù)男钏?,或在房前屋后建上蓄水池,用于承接雨水。但今年的持續(xù)旱情,讓村里人連雨水都沒接到。
“可能是太偏遠,有關部門也沒人來關心。村民們只能想盡辦法自己找水,盡可能節(jié)約用水。前兩天我還聽說有村里的阿姨把6月份收麥子時留下的臟衣服拿到城里(汝州市)的親戚家去洗,畢竟那里供水要好一些?!崩钫倌险f。
8月4日中午,頂著如火的驕陽,葉縣五間房村78歲的郭玉蘭大媽來到村頭那口有三米多深的旱井前,她手扶井沿,一下把雙腳探入井中,正在北京青年報記者驚異她干些什么時,她已經(jīng)沿著由山石壘成、直徑只約2尺的井口,探身而下。在不借助任何輔助工具、井壁上也無專門用于上下井底把手情況的下,手撐、腳登井壁石塊,攀爬而下,到了井底,開始用個小塑料桶一遍遍“刮”著從井底滲出的那一點點水,然后倒進事先用繩子從井上放下的另一個大些的塑料水桶中。終于裝滿了水桶,郭大媽又艱難地沿著井壁攀爬上來,然后再靠在井沿旁,用繩子把井中裝滿水的桶提上來。
這樣的攀爬取水,郭大媽每天要進行兩次。
就是這好不容易“刮”上來的水,渾濁的簡直無法透視桶底。
“這能喝嗎?”
“能喝!不用這水,用什么?不要緊,澄澄就行了!”
郭大媽的兒子早幾年已經(jīng)去世,兒媳婦再找了人家走了,女兒外嫁后,也基本顧不了老家。家中現(xiàn)有的4口人中,80多歲的老伴身體有病,幾近癱瘓,兩個孫子都不過10歲,尚在幼年,已年近耄耋的郭大媽居然成為家中唯一的“頂梁柱”。但她無力到遠隔十幾公里的外村去拉水。
北青報記者在該村采訪時了解到,大旱面前,這里百姓們對領導的承諾有了更高期待。
據(jù)了解,這個地處丘陵地帶的村莊,有人口1700多人,過去就存在缺水問題,今年全村的30多口井,在一個多月前就已全部干枯,只剩郭大媽取水的那口井,現(xiàn)在還能微微滲出一點水。
沒有了用水的村民們,只能各自想辦法解決用水問題,大多數(shù)人都要跑到十幾公里外的魯山縣找親戚朋友去拉水救急。也是因為沒有用水,無法種植蔬菜,這里吃菜現(xiàn)在也成了難題。盡管如此,村里近幾個月外出打工的青壯年卻很少。“村里人的生命都受到威脅了,我們要都出去,村里的老人、小孩怎么辦,他們怎么出去找水生活?”村民任長林說。
有村民告訴北青報記者,曾有縣政府安排自來水公司和鄉(xiāng)政府的人帶送水車來送過水,“三五天送一次,一車8-10噸。可根本不夠用,一會兒就用完,村里80%的用水還要自己去找”。
更讓村民感到不滿的是,一部分縣鄉(xiāng)領導下來送水像是走過場?!八麄兪歉退囈黄饋淼模呒夀I車。問了問情況,現(xiàn)場有人拍照、錄像,場面熱鬧一陣,然后就回到空調(diào)車里”?!耙簿图s一個小時,那些領導和隨從人員也就一起都走光了!下次再來送水,就不知道是幾天以后了。說是‘旱情太嚴重,到處都需要水,送不過來。
北青報記者發(fā)現(xiàn),其實在離該村村口東北方約200米處,就有一口由國土部門在大約三年前打下的機井,只是一直沒安裝向村里引水的配套設施,原來給這口機井配套的發(fā)電機,村民們說也不知去哪兒了。
有村民指著那口機井告訴北青報記者:“縣領導在村里當著村民們保證,‘三天內(nèi)一定為大家接通水源’。這不,都過去一個多星期了,水還沒影。”
截至記者發(fā)稿時,由那口機井向村里供水的管線已經(jīng)大體接通,但還沒開始供水。同時,已經(jīng)過去一個多星期了,當?shù)卣才诺乃退噮s再沒出現(xiàn)在五間房村。
同樣也屬平頂山大山深處的汝州市大峪鎮(zhèn)邢窯村的村民們也在艱難地抵抗旱情。
這個距離河南汝州市大峪鎮(zhèn)還有10多公里的邢窯村,是個由9個自然村組成的村莊,共有930多口人。由于今年罕見的旱情,全村12口常年吃水的井全都干枯,無水可打。在村里很多老人的印象中,老井見底,40多年來這還是頭一次。目前僅留下康莊自然村的一口井還沒干死。
8月6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在邢窯村的康莊自然村采訪時看到,村里唯一的這口井,已連續(xù)幾個月“供水嚴重不足”,大多數(shù)時候需要有人下井去,用瓢一下一下地舀水,當?shù)厝税堰@形象地叫“刮”。因為天太旱,井里出水慢,舀滿各40斤的兩桶水大約需要半小時,村民們都是24小時排隊取水。干旱最嚴重時,井口兩邊擺滿了水桶,后來村民商量,每個人抓鬮排號取水。
據(jù)村里人回憶,這種艱難的狀況已經(jīng)延續(xù)了幾個月,卻一直未引起當?shù)赜嘘P部門重視,直到今年7月底,有媒體將該村用水艱難情況的圖片和文字見諸報端并傳到網(wǎng)上才引起重視。有村民告訴北青報記者,“8月3日有鄉(xiāng)上的領導來到了村里,很是熱情、認真地了解村民缺水、用水的艱難情況,并給整個邢窯村的9個自然村送來了50個大白塑料桶,每個都能裝三四百斤水,其中10個分給了康莊自然村”?!爱敃r干部還宣布,陡坡村(邢窯村內(nèi)另一個自然村)的那口機井要開始對各自然村的村民們供水了”,“不過前后沒幾分鐘,干部們匆匆而去,再沒來過”。
村民們所稱的這口機井也是全邢窯村唯一的一口機井。“一年前就打成了,但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從來沒讓我們用過,像個聾子的耳朵?!庇写迕襁@樣說,“8月5日,又有記者到我們邢窯,結果記者剛來,那口機井抽出的水開始供應了,可記者剛走,就又改成收費供應。鎮(zhèn)里送來的那個大白桶裝滿一桶,要三四元錢?!贝迕窨荡ㄕf:“這價格比到十幾公里外的山下鎮(zhèn)里去買還貴,而打井時,是按每個村民人均60元集過資的?!?/p>
·凡注明來源為“??诰W(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