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羅阿姨陪兒子兒媳拍婚紗照,兒媳相中了一套紅衛(wèi)兵系列服裝,羅阿姨極力反對并給丈夫打電話求助。最終,公公勸兒媳改變了主意——原來,公公的父親是出身富農的老師,文革時曾受紅衛(wèi)兵沖擊,婆婆擔心婚紗照擺在家中會引起家人的心病。兒媳得知家史后深感歉意,她說自己因幾部熱播劇覺得紅衛(wèi)兵的衣服很清純,但不知這身衣服對于父輩們的含義,感嘆自己急需補上這一課歷史。
這場家庭風波的化解途徑,頗合媒體話語的流向。這個化解方式,也有雙重的含義——顯性含義是歷史的作用,隱性含義是父輩的權威。兒媳因不了解歷史要照紅衛(wèi)兵婚紗照,最終又因為了解歷史而放棄,這是說,只要了解文革的歷史,一個人就會否定和厭棄文革。公公在這里既是歷史知情者和講授者,又是長輩,前一個身份具有知識權威的意義,后一個身份則暗通兩輩人間的“慈孝”主題。
故事皆大歡喜,隨著這個家庭的風波得以化解,故事引起的社會焦慮也得到緩解。人們能增加“通過歷史講解避免悲劇重現(xiàn)”的信心,這個故事又產生了“應該多講解文革歷史”的隱隱呼吁的效果。
不過,這個家庭的婚紗照危機,是通過被損害被欺辱者的家史化解的,而另外一些人的家史可能是另一個故事。這些年,從急風暴雨的階級斗爭到急風暴雨的財富增長,舞臺的主角發(fā)生了位移,一些人在那個年代的生活雖未必美好,當年普遍的貧窮、普遍的不自由就說明了一切,然而,他們對當下現(xiàn)實的不滿容易幻化出一個實際上并不存在的“理想年代”,而這個年代對另外一些人,比如婚紗照風波中的公公,卻是一段噩夢歲月。
兒媳放棄紅衛(wèi)兵婚紗照并表示了歉意,但我們不知道她的歉意是為自己不了解公公的家史,還是為自己不了解全面的歷史。若屬前者,她的歉意只是家庭生活的禮貌;若屬后者,這種歉意就是基于歷史的省思。她現(xiàn)在了解了那身衣服對公公婆婆的含義,但對文革中其他的父輩們而言,那身衣服的含義是否一樣?當年,巴金先生一聽樣板戲就做噩夢,還投書媒體表示抗議,但聽樣板戲的人一直都不少;同樣,在姜文都有參與的《芙蓉鎮(zhèn)》和《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兩部電影表現(xiàn)同一時代時的色調明顯不同,足見歷史對同一個人的含義也可能是多面的。
兒媳對紅衛(wèi)兵衣服有“清純”的印象,源于近幾年的熱播劇,這種認知路徑在年輕人中非常典型。但是,熱播劇大多屬于造夢影視,它們所記述的時代故事往往只有吉光片羽的背景,以及類型學意義上的符號。再加上文革歷史這些年被小心翼翼地打包處理,“宜粗不宜細”,時代回憶又因親歷者老去而越來越難以回避,影視中文革故事也只能單向度地展現(xiàn)“清純”。時代的光明、復雜和荒謬、重量都已喪失,被文藝性的“清純”覆蓋。在這起婚紗照風波中,時代似乎揀回了一些重量,但如前所述,這只是一個富農教師家庭的特殊個案,仍然缺乏質地。
其實,歷史上何曾有過真正的紅衛(wèi)兵服裝?所謂紅衛(wèi)兵服裝,不過是那個時期的軍人服裝,只是不佩戴帽徽和領章而已。整個社會以軍便服為時尚,至少在80年代初期仍然存在。那是單色社會的一種特殊美學,社會趣味上對“高級人群”真誠的集體戲仿,就像今天人們追慕奢侈品一樣。網上看到一些文革婚紗照,精神氣質上仍是影樓生意,只能算是一種時尚消費。盡管動用了與眾不同的符號,那些照片的主人仍活在現(xiàn)實而非歷史中,不能說是“文革余孽”或“新紅衛(wèi)兵”。
無論如何,歷史不應該“一言以蔽之”地打包處理,而應以詳備的記載供人讀取,它才能立起碑刻,具有份量,不致流于戲謔和虛無。西安這個家庭的婚紗照風波中的家史“補課”,不算有普遍說服力的歷史講述。相較而言,近期熱映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披露了一些以前長期避而不談的史事,更有公共敘事的色彩。這部歷史劇并沒造成什么“不良影響”,可見,讓更多的人來講歷史,把歷史講清楚,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反倒是歷史之所以成其為歷史的必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