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高校搞了個“農校對接”,高校食堂所需的米面油菜,價格降低了不少。高校后勤也干凈了不少,去除了食堂采購的灰色地帶。從學生的受惠情況看,這種“農校對接”的模式,真該全國推廣。(11月9日《中國青年報》)
所謂“農校對接”,就是高校直接到農戶那里購買農產品。這種直購直銷并不新鮮,但是要付諸實踐,還真不容易。讓高校走出去,到田間地頭購買農產品,肯定是要出力流汗的,這要比坐在辦公室里等供貨商供貨上門,不費吹灰之力,完成工作辛苦的多。而且,原先沒改之前,采購農產品的價格是不透明的,質次價高的農產品背后,就是回扣大量滋生的灰色地帶。這種情況,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現在,武漢高校搞“農校對接”,贏得了掌聲。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情勢所迫,被逼的,不得不這樣做。隨著近年來物價走高,商品流通環(huán)節(jié)成本加大,“最后一公里”已經讓老百姓不堪重負。比如地頭的蔬菜,每經一道手,菜的價格就要增長5~10個百分點,菜農賣出僅1元1斤的蔬菜到了菜店可能就已經變成三四元1斤了。
10月24日,河北廊坊東方職業(yè)技術學院數百學生不滿學校食堂菜價高、禁止校外訂餐、封閉管理等現象,聚在校內抗議,掀翻食堂桌椅。此前,9月14日,河南省柘城二高學生也因飯菜價格太貴與校方引發(fā)沖突。有網友在網上曬起了國內眾多大學食堂的漲價單子,學生大叫:“怎么那么貴?”“吃不起了!”以高校為代表,每年兩三千萬大學生的吃飯問題不是小事情,學生走上臺面的抗議應該引起警覺,因為臺下的抗議更不容忽視。
從武漢高?!稗r校對接”的實踐來看,這是個雙贏的局面。學校買到了質優(yōu)價廉的農產品,經營農產品的公司也賺到了應得的利潤。雙方都節(jié)省了交易市場的交易費,這可是一筆數額巨大的費用。再加上高校屬于大客戶,又不欠賬,供貨商薄利多銷,依然有賺頭。尤其對于高校來說,由于現在有了農校對接的平臺,各個高校的進貨價更加透明,這就直接革除了以往客觀存在的說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帶。
高?!安嘶@子”大有文章可做。如果心里裝著學生,裝著教育,即使是物價上漲,也永遠是“辦法總比困難多”。“農校對接”這種直接降低采購成本的辦法,不是發(fā)明,也不是創(chuàng)造,只需要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感知飯菜“冷暖”,走出校門稍一比較,就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了。以往,“菜籃子”不干不凈,自然難吃,今后,走“農校對接”的路子,讓“菜籃子”干凈起來,這才好吃,才是學生之福。
文/朱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