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國家糧食局網站消息,日前媒體報道“中儲糧鄉(xiāng)鎮(zhèn)托市收購存亂象調查”,反映江蘇鹽城部分小麥最低收購價委托收儲庫點不及時支付售糧款,給農民打“白條”等問題。國家糧食局日前表示,經查打“白條”問題屬實。目前,所欠售糧款已全部結清,中儲糧江蘇分公司及當?shù)丶Z食部門已對相關企業(yè)的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7月16日中新網)
國家糧食局著重解釋了“打白條”的原因:一是資金到位不及時,二是后續(xù)收購資金到位緩慢,三是違規(guī)增加收購資金撥付環(huán)節(jié)。猛一看,“打白條”的因果關系確實能通過“資金不到位”來建立起來,但事實上,問題真的這么簡單嗎?
首先要厘清幾個問題:第一,為何資金不到位?國家為了保障農民的種糧利益,向來不吝于資金投入,資金早已撥付給直屬庫和分庫了,這些直屬庫和分庫為何遲遲不予撥付或者故意延遲撥付?
第二,“打白條”現(xiàn)象是直屬庫和分庫直接促成的嗎?央視報道表明,向農民“打白條”的是糧販子,而非委托收儲庫點。而這也是國家糧食局所指出的“違規(guī)增加收購資金撥付環(huán)節(jié)”。那么,這些收儲庫點為什么要“違規(guī)增加收購資金撥付環(huán)節(jié)”?這其中有著怎樣的利益關系?
第三,收儲庫點和糧販子都沒有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糧食,而是拼命壓低農民糧價。這不僅會使農民的利益受損,也讓國家的惠民政策無惠可言。那么,收儲庫點 “省”下的這筆錢哪里去了?國家政策沒有惠民,究竟“惠”到誰的頭上去了?
此外,收儲庫點還通過使用地中衡等大噸位衡器稱量農民交售的小批量糧食、壓低等次價位等辦法克扣農民。這其中也不可避免地產生出差價利益。那么,這些好處又進了誰的腰包?
種種跡象表明,中儲糧鹽城鄉(xiāng)鎮(zhèn)托市收購亂象的產生,絕不是僅僅一個“打白條”所能代表的,更不是一個簡單的“資金不到位”所造成的。更主要的是,該種亂象在當?shù)赜蓙硪丫茫諆禳c向農民“打白條”早已成了一種傳統(tǒng)。因此,國家糧食局絕不能滿足于農民的“白條”已經兌現(xiàn),而應該徹查“打白條”背后盤根錯節(jié)的利益聯(lián)系,嚴厲查處其中可能存在的違法犯罪行為,給農民的利益損失一個公正的交代,也給國家政策的損害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