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學潮中,越來越多稚嫩的面孔閃現(xiàn)其中,現(xiàn)在把孩子送出國去留學,已成一股熱潮。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2》顯示,2010年,中國出國留學生中,高中及以下學歷學生占19.8%,而2011年,僅高中生出境學習人數(shù)就占中國總留學人數(shù)的22.6%。越來越多的家庭將留學當成一種教育投資。(7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如果僅僅算“經濟賬”,確實將有很多家長可能因為“投資教育”而最終“血本無歸”。這個賬誰都會算,一年花銷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如果孩子回國只找到一個月5000元的工作,不吃不喝,用工資歸還出國費用,都得用三四十年。更何況有的孩子回國后還根本找不到工作。
教育當然要算“經濟賬”,但更要注重算“教育賬”。我國一些家庭為何要送孩子出國留學,根本原因,其實不在于指望孩子回國后賺大錢,而是讓孩子能接受多元文化。據(jù)報道,每年高考棄考者達到100萬,其中約有20%選擇出國。對于當下的教育,有教育業(yè)內人士就稱,對于應試教育,最好的辦法是轉身(出國留學,換環(huán)境),其次的辦法是轉念(改變觀念),轉不了身,也轉不了念,只有等待轉世(來生投好胎)。換言之,家長花那么多錢,是為了給孩子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
當然,我們應提醒選擇讓子女出國留學的家長,應該分析家庭經濟情況,結合孩子的個性、能力,充分了解出國留學目的國、學校的信息,進行理性的選擇,不能花了冤枉錢,讓孩子留學也一事無成——留學中的垃圾留學和留學陷阱也比比皆是——但是,更應該算另一筆經濟賬:為何家長寧可花那么多的錢出國留學,也不愿意選擇我們國內的學校?為何教育不提高自身的品質,把這筆龐大的教育投入,留在國內?
要提高教育品質,吸引受教育者,必須淡化教育的功利色彩,不能想著如何從受教育者手中牟利、賺錢,而必須回歸教育的本質,就是給受教育者真正的教育,關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