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精品亚洲欧美日韩国产_久久伊人一本亚洲_看免费毛大片在线观看_亚洲国产综合另人妖

   
 您當前的位置 : 海南新聞>

重走史圖博之路:探尋黎族原生態(tài)文化背影[圖]

??诰W(wǎng) http://30235a.com 時間:2012-04-09 18:56

  海南周刊

  重走史圖博之路:

  探尋黎族原生態(tài)文化背影

  穿行在史圖博走過的黎族村寨  

?史圖博途經(jīng)的大岐河的小山谷

????抽煙的黎族婦女

????大岐黎

????周偉民夫婦在白沙元門鎮(zhèn)找到史圖博到達元門峒的歷史見證人(右)

  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人眼中的海南·重走史圖博之路

  中國南大門的戰(zhàn)略地位,豐厚的自然文化資源,海南島很早就引起了國外學者的注意。近代以來,海南一直是海內(nèi)外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關注的熱點。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一撥撥外國人通過各種渠道而來,對海南島展開調(diào)查研究,試圖向世界解構海南島。

  早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傳教士香便文、冶基善,便在海南島進行了幾十天的徒步考察;1928年,法國傳教士薩維納也曾踏足海南五指山黎區(qū)。1930年代,德國著名人類學家史圖博兩次深入海南島黎區(qū)……這些外國傳教士、學者,留下了《海南紀行》、《海南島志》、《海南島的黎族》等著作,也為海南豐厚的歷史文化留下了一份特殊遺產(chǎn)。結合今日海南學者的研究成果,從本期起,海南周刊推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外國人眼中的海南》系列報道,與讀者共同走進近百年來外國人視野中的海南。

  上世紀30年代,德國人類學家史圖博所著的《海南島的黎族》,是外國學者對黎族研究的權威著作。這部書對黎族的習俗、技藝及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作了詳細的田野調(diào)查,并留下客觀記錄,成為寶貴的黎族原生態(tài)資料。近年來,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唐玲玲沿著史圖博的足跡多次走進黎族村寨,對80年來的黎族文化變遷進行了深入的比較研究。我們的系列報道即以兩位教授的調(diào)查與研究為開篇,透過八十年前人類學家史圖博和今時代學者的不同視角,共同品讀黎族文化的無限魅力。

  1999年8月25日,筆者到昌江黎族自治縣的王下鄉(xiāng),開始為期17天的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diào)查。后來還連續(xù)去過三次。史圖博于1932年8月3日由儋州南豐進入昌江,從牙營、雞心、烏烈、七差、重合一直走來,8月15日到王下鄉(xiāng)、牙迫村,前后共13天。因為當時到王下鄉(xiāng)沒有路,史圖博從雅加大嶺北端沿山谷向南,繞過1300多米的仙婆嶺,再向南到達900米的七差嶺,再往上行到5公里處,到達王下的一個小村子牙格(現(xiàn)名牙迫)。

  史圖博寫道:“道路穿過川流于峽谷的奔騰的山溪,沿著山谷左側(南面)險阻的斜坡伸展,從那里越過了已經(jīng)是西北向金齒嶺和右邊的山谷斜坡,可以瞭望到聳立著巖石山山頂?shù)拿利惥吧?。”他還用抒情筆調(diào)寫出月夜的詩情畫意:“牙格村位于全被樹林覆蓋著的短而窄的山谷中,村子是由七個被芭蕉園圍著的簡陋的山住戶組成的,當我們抵達村子時,全部居民都到遠地收割去了,一般說來,這里不便于水田耕作,全部景觀看來像是未經(jīng)勞動加工的樣子,我們充分享受了極其美麗的落日景色,欣賞了山溪的流響,鳥的鳴聲,鹿與猿猴的啼聲和美麗的月夜。”接著,他描寫山谷奔流于巖石之間的急流,并詳細地記錄王下鄉(xiāng)著名的皇帝洞的石灰?guī)r洞穴的特征,鐘乳石、石筍、臺地等組成的美麗的鐘乳洞,洞穴入口處有用人工劈石砌成的石壁。

  筆者前些年在牙迫村及皇帝洞考察時,見識到皇帝洞的奇特壯觀,證實80年前史圖博所記載的景色依舊。然而牙迫村已經(jīng)發(fā)生巨大變化,遠不止7戶人家,而是發(fā)展成為有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shù)127戶,總人口561人的村落,而且2003年整體搬遷到石碌鎮(zhèn)水頭村的南北通坡,取名為水富村。

  史圖博到達元門峒的歷史見證人

  2001年4月4日至30日,筆者曾帶領在海南大學進修的喬治·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學生李東到白沙黎族自治縣進行田野調(diào)查,這是史圖博最重視的地區(qū)。他在《海南島民族志》一書中說:“為了把全部黎族共同的東西用白沙峒來作代表,因此我對他們的情況特別作詳細了解說明,白沙峒黎是使人感到很有趣的種族,而且受外界影響特別大的種族?!痹谒臄z的照片中,有關白沙峒的有76張,元門峒有8張,他對白沙峒黎族所居住的房屋、織錦、文身等習俗的描寫特別詳細,甚至連孩子的抱法,孩子肚子里的寄生蟲,孩子的死亡率,當時治病的巫術……,都寫得十分細致入微。

  筆者在白沙峒調(diào)查中,希望能找到見過史圖博的老人。果然,在元門鎮(zhèn)翁村找到一位78歲的老人,在他十一二歲時,村里來了一位紅頭發(fā)白臉龐勾鼻子的外國人,同來的有六七人,他騎馬,搬了一大堆東西,住在“奧雅”(黎族頭人)有木地板的茅草屋里,整天走村串戶,有人跟他說洋文。云云。這些敘述,正好與史圖博在《海南島民族志》一書所記他在元門峒時的細節(jié)相吻合。

  這是筆者所找到第一位在黎村見過史圖博的耄耋老人,他是史圖博當年到達元門峒的歷史見證人。

  發(fā)簪中找尋黎族歷史

  在白沙的高峰村,筆者找到了史圖博在書中特意細致描繪的發(fā)簪。帶領筆者到高峰村的白沙博物館副館長王啟敏說,這是最古老的黎族特色,是其它方言所沒有的。發(fā)簪是用獸骨雕刻成的,上面刻有武裝的將軍形象,猶如史圖博所記述的模樣。筆者在高峰村所見到的骨簪,大致也有如此多彩的圖案。

  可惜,筆者當時想從村民手中購買骨簪,他們都不肯賣。他們回答說,骨簪在“文革”時被沒收了不少,現(xiàn)在家里祖?zhèn)鲀H此一物。他們作為祖?zhèn)魑锲繁A粝聛?,永志記念?/p>

  史圖博從骨簪考察歷史,力圖在發(fā)簪中尋找黎族與中國國內(nèi)國外的聯(lián)系,并進而追尋族群起源與發(fā)展歷史中某些蛛絲馬跡。骨雕上圖案之謎,史圖博認為只能擴大到東南亞各地民族群體的習俗中去探究。

  史圖博在白沙所考察的白沙峒和元門峒,是他此次旅行中最為關注的地區(qū),所以他的記錄也特別詳細。

  道公眼中的史圖博

  80年前史圖博到重合村的時候,這里剛結束了一次刀光劍影的械斗,史圖博正好參加戰(zhàn)后的談判。

  2003年10月,筆者在海南省博物館王恩和她的丈夫符勇的陪同下,到昌江七差鄉(xiāng)作田野調(diào)查。10月5日筆者來到重合村。王恩找到重合村一位老道公符傭期的兒子,他熱情地帶我們找到了他的父親符傭期。這是一位面貌和詳、瘦高個子的黎族老人,已經(jīng)有83歲了,是該村的老道公,筆者很高興找到他,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兒童時代見過來村里的洋人。于是迫不及待地對他進行采訪;下午又去他家里進行第二次對話。

  符傭期老人告訴筆者,他在13歲時見過這位來七差重合村的洋人,高鼻子,藍眼睛,騎著馬到村長家,送給村長符青高150個大洋,還給副村長符重發(fā)了50個大洋(銀元),都是袁大頭。在場的符勇聽后禁不住大笑起來。我們當時被他的笑聲驚呆了。停筆詢問。說來也真湊巧了,原來這位當年的符村長就是符勇的曾祖父,不過當時符勇尚未出生,并不知道有這段故事。由于村長得了銀子,史圖博在七差買了很多東西,如樂器、服飾等,他們住在青高家,走到哪里都做筆記。用光洋換衣物,一個光洋換一件,自帶食品,到各家各戶采訪,詢問姓名、有多少人口等。住了幾天后才走。

  接著,筆者又找到史圖博在重合村憩息的地方。在一幢房子旁邊有一片空地,幾棵挺拔的樹沖向藍天,樹蔭下幾頭黃牛悠閑站著或臥伏。面對如此寧靜的村景,引人遐想當年史圖博到達時那種熱鬧的場面。

  2009年8月,筆者到元門鎮(zhèn)立志村,訪問當年見過史圖博的老人王明堅。老人已88歲,與兒孫一起住在這兩間平房里,老人子孫滿堂。王明堅老人的思維已經(jīng)不集中,語言不清,說不出兒時情景。

  五指山岐黎 極其漢化的岐

  在五指山區(qū),現(xiàn)代化的程度比其它地區(qū)快得多。當年史圖博在五指山地區(qū)時,已感受到這一現(xiàn)象。他說:“五指山山區(qū)黎族同南該地區(qū)黎族一樣,是極其漢化了的岐。他們的住宅多數(shù)仍按岐黎的方式建造,但同漢族農(nóng)民的簡單小房屋沒有什么不同,婦女服裝仍與原來的岐相似……我想近代的訪問海南島的旅行家也和古代的漢族移民者們一樣,感覺到富于珍貴木材和野獸的五指山山區(qū)具有特殊的吸引力?!?/p>

  史圖博從五指山到達在昌化河谷地最高處的牙享村,該村居民雖然是岐黎,但比五指山的岐黎更加漢化,已經(jīng)失去了原有的面貌。在19世紀30年代五指山岐黎的漢化程度已經(jīng)普遍,經(jīng)歷80多年之后,五指山區(qū)已經(jīng)尋找不到黎族古老的原生態(tài)的村寨了。五指山市或保亭縣城,所到之處,是繁榮商業(yè)城鎮(zhèn)。

  本版圖片由周偉民夫婦提供,老照片選自史圖博的《海南島的黎族》。

  80年后的

  黎族生活變遷

?

  白沙峒黎著美麗的傳統(tǒng)服飾的婦女

  

?

  受漢族建筑風格影響的紅毛峒黎族屋  圖片選自史圖博的《海南島的黎族》

  

?

  黎族至今仍保留著吃魚茶的飲食習慣

  

?

  2011年保亭黎族同胞喜遷新居。王凱攝

  文 見習記者 符王潤 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人眼中的海南·重走史圖博之路

  1931年和1932年,德國人史圖博先后兩次到海南島作調(diào)查。這位耶拿大學教授的兩次調(diào)查都是從儋縣南豐出發(fā),進入島西南部和中部山區(qū)黎族聚居地作實地的田野考察?!逗D蠉u的黎族》就是這兩次調(diào)查的成果,被學界公認為是研究海南島黎族的權威性著作。

  在這部著作中,史圖博用民族學、民俗學、語言學和體格人類學的科學理論,著力對黎族的本地黎、美孚黎、岐黎和侾黎這4大支系進行了調(diào)查,對其服飾、生產(chǎn)、經(jīng)濟、食物、教育、語言、藝術、宗教、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和唐玲玲夫婦倆沿著史圖博當年的線路,根據(jù)史圖博在《海南島的黎族》中的敘述要點對沿線的黎族重新進行了連續(xù)多年的田野調(diào)查。兩位學者發(fā)現(xiàn),到現(xiàn)在,時隔80年后,史圖博所記載過的黎族生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

  美麗傳統(tǒng)服飾不敵現(xiàn)代工業(yè)產(chǎn)物

  在《海南島的黎族》一書中,史圖博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描述當時黎族各支系的服裝,并對這些服裝大加贊賞?!懊利悺笔撬玫米疃嗟馁澝涝~。

  以本地黎為例,雖然男子的服裝較簡單,但在出席隆重場合時,這些男子會穿上由褲子和上衣所組成的漢式衣服?!暗@種衣服卻又并非完全是漢式的,而是非常美麗的具有典型性的為黎族所獨有的刺繡衣服?!?/p>

  與相對簡單的男子衣服相比,黎族婦女華麗的服飾卻引起史圖博的極大興趣?!皨D女的服裝異常美麗,最能表現(xiàn)黎族藝術才能?!笔穲D博在文中如此稱贊道。

  從史圖博的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黎族婦女的衣著是以裙子和寬衣組成。裙子上布有顏色鮮艷的花紋,“這種裙子,其花樣、色彩的變化之多,想象力的豐富,準確的技巧,是令人驚嘆的。要一一說出那是什么圖案是困難的??偟膩碚f,主要是把自然物圖案化?!?/p>

  而寬衣雖說不復雜,卻仍和裙子一樣是適用而美觀的。史圖博在書中介紹,寬衣既不是開襟也不是開胸,由大小各不相同的三個部分組成,其中不整齊的中間一塊,遮掩胸前與背部,中間開有從頭套落去的領口。寬衣的刺繡花紋也和裙子上織成的花紋一樣,樣式很多,在花紋的創(chuàng)造與色彩的調(diào)合方面,其想象力的豐富和美麗程度都令史圖博驚嘆。

  如果史圖博還在世,想必他會對后來周偉民和唐玲玲重訪后的發(fā)現(xiàn)感到遺憾。因為他當年看到的大多數(shù)當?shù)匕傩斩即┲鴤鹘y(tǒng)服飾的現(xiàn)象,在今天已經(jīng)幾乎見不到了。周偉民說,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黎族人也結束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開始從市場上購買生活所需。而當他們能夠用錢買來更加舒服便捷的現(xiàn)代工業(yè)生產(chǎn)的衣服后,幾乎沒有多少人愿意再穿上那些顯得繁雜的傳統(tǒng)服飾了?!皞鹘y(tǒng)服裝比較厚,而且長,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黎族人只在參加重大的民族節(jié)日,比如三月三的時候才會穿上傳統(tǒng)服裝?!敝軅ッ裾f。

  雖然制作黎族傳統(tǒng)服飾的紡染織繡技藝在政府的大力保護下得以傳承,但卻難以阻止黎族人穿著的改變。

  飲食文化依然保留

  在史圖博的記載中,黎族的食物極簡單,主糧食是大米、玉米以及番薯。他還指出,黎族人喜歡飲用大量的酒,而且是在早飯時飲用。

  也許和其他習俗相比,飲食更能深深滲入一個民族的血液。周偉民說,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居住在城鎮(zhèn)的黎族人飲食習慣也與漢人無異,但那些依舊居住在村里的黎族人,則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著當初的飲食習慣。

  比如喜歡飲酒,仍然是當今黎族人的習慣。周偉民介紹,黎區(qū)的人們幾乎離不開他們特有的“酉并”酒。他還清楚地記得,在一次對黎區(qū)的調(diào)查中,他的黎族向導的早餐從早上七點一直延續(xù)到了中午十點多還未結束,原因是他喝了許多的“酉并”酒。

  黎族還保留著吃魚茶的飲食習慣。周偉民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黎族人在耕田時會捕捉的魚、黃鱔、青蛙、泥鰍等,將其殺好洗凈后放入壇子,再將山蘭稻米煮成稀粥,趁熱倒入壇中,然后馬上封好,讓其在太陽下曬上半個月或一個月便可以吃了。

  “味道很鮮美?!敝軅ッ裨谝淮握{(diào)查中曾受到黎族朋友貴賓式的款待,品嘗了這種他們特有的食物。周偉民說,在黎族人看來,他們之所以沒有太多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問題,就是與長期食用魚茶有關。因為魚茶是酸的,他們認為這種食物可以清除腸胃的油脂。

  茅草屋再難尋覓

  周偉民介紹,黎族的住宅大多以船型茅草屋為主,在史圖博的記載中,這些住宅在各支系又各有不同。

  史圖博在書中介紹,本地黎的住宅保存著最純粹的黎族住宅型式。這個地方的住宅是高地板房屋。本地黎喜歡選擇有些傾斜的坡地來做住宅的建筑地,屋頂是很大的茅草屋頂,其屋檐幾乎一直垂到地面。而岐黎和侾黎的住宅則在一定程度上被漢化了,但仍然是保留著幾乎垂直到地面的茅草屋頂。

  史圖博在文中也表示,無論是本地黎也好,或是漢化了的岐黎也好,其本來的住宅形式,已逐漸被漢式的住宅建造法所壓倒。

  即便后來政府已經(jīng)開始了對黎族地區(qū)茅草房民房改造的工作,但上世紀九十年代,周偉民和唐玲玲依然可以在某些村子見到茅草房。

  “這些成片的茅草房在山上望下去頗為壯觀?!敝軅ッ窕貞浧鹱约涸诓跸锣l(xiāng)錢鐵村看到茅草房的情形。周偉民曾經(jīng)建議當?shù)卣A暨@些茅草房,但得到的回答卻是“要保留很困難”。因為這些茅草房每隔5年左右就要換一次茅草,更換一間茅草房的茅草需要用掉十畝地的茅草。而隨著當?shù)匦竽翗I(yè)的發(fā)展,大量的茅草被用來喂養(yǎng)牛羊,茅草地已經(jīng)無力再為茅草房供應原料了。因此,民房改造無可避免。

  周偉民介紹,近幾年,黎區(qū)基本已經(jīng)完成了對茅草房的民房改造,唯有在樂東和東方的兩三個村子,將一些茅草房當做旅游項目保留了下來。

  土語逐漸消失

  在史圖博的調(diào)查中,記錄黎族方言詞匯也是其中一項工作。而如今,令周偉民和唐玲玲十分擔憂的,是這些方言中的各個土語正在慢慢消失。

  周偉民說,如今,黎族地區(qū)有很多人已經(jīng)不再通曉黎語。由于現(xiàn)在的學校都是使用漢語教學,并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即便在黎區(qū),交際的主要語言也逐漸變?yōu)闈h語,因此,黎族語言的使用范圍漸漸縮小。

  周偉民表示,史圖博認為他對黎族的田野工作,是“探究這一華南文化史的標本,可以進而說明整個華南文化史的發(fā)展過程”。而他,是要在瞬息萬變的文明世界發(fā)展的過程中,留下可貴的歷史痕跡。史圖博曾對此深情地自白:“漢族文化今天正處在變化之中,它吸收著歐洲文化財產(chǎn),許多古老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消失著?;钴S的南方超過了保守的北方,海南島很快就要逼近巨大的迅速的文明運動。在沒有全部失去尚可窺視其原始狀態(tài)之前,今天必須寫下這些東西,因為這是最后的時機了?!?0年前,史圖博已呼喊出“這是最后的時機”的呼聲。

  而這一切在80年后都被史圖博言中。社會的發(fā)展推動著這個民族不斷往前,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美麗的事物也不可避免地湮滅于時光當中,從此成為記憶。

  黎錦:“華南文化史的標本”

?

  岐黎黎錦圖案

  

?

  

?

  用染好的線織布

  

?

  白沙峒黎錦

  

?

  ↑↓捶制染料

  

?

  紡線

  

?

  巧手繡黎錦(資料圖)

  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人眼中的海南·重走史圖博之路

  文圖/本刊特約撰稿 周偉民 唐玲玲

  黎錦經(jīng)歷了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它是黎族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在黎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海南島黎族地區(qū)考察的史圖博,也曾用非常專業(yè)的眼光記敘黎錦。他對黎族的織錦情有獨鐘!所到之處,“狂”買黎族婦女的服裝;對于服裝藝術的描繪,筆觸特別細膩動人。他稱贊:“婦女服裝在海南島土著居民中,最有藝術性和最美麗的紡織與刺繡,技術特別發(fā)達?!彼麖难芯咳祟悓W的角度,重視黎族婦女服飾中的創(chuàng)造藝術,因為黎錦是黎族寫在服飾上的無言的歷史。連同黎區(qū)生活的方方面面,德國人類學家史圖博就這樣一點一滴地記下上世紀30年代黎族的人文生態(tài)。

  黎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黎錦的傳承是母女之間口耳相傳,在傳授技術的同時也傳授了優(yōu)秀的人倫美德。黎錦是黎族歷史從遠古到現(xiàn)代所形成的獨特風格的藝術表現(xiàn);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民俗內(nèi)涵和民族特有的哲理。黎錦運用海南的生態(tài)材料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完全使用手工制作所織的黎錦,“粲然若寫”。

  黎錦源于黎族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表現(xiàn)形式十分豐富。這是黎族婦女以她們卓越的智慧所創(chuàng)造的獨具黎族文化特色和民族審美魅力的服飾文化,并在歷史上不斷地積累和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了傳統(tǒng)的紡、染、織、繡技藝,成就了光彩燦爛的黎族織錦。

  2009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宣布黎錦技藝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是今天國際上對黎族人民的紡、染、織、繡技藝遺產(chǎn)的認可。

  驚嘆潤方言黎女服裝的美麗

  史圖博進入海南島的黎峒作田野調(diào)查時,他以人類學家的專業(yè)銳敏眼光,憑著本能的歷史感,記錄下黎族的織錦。每經(jīng)一處,極其細致地觀察黎族各方言黎錦的不同特色,而且大量地收購黎錦;如果他所購得的黎錦能夠完整地保留到今天,將成為一筆豐富的文化財富。

  這里,僅選擇他所記的潤方言為例。

  史圖博第二次進入海南島,開始工作的首日,1932年7月21日到達布配黎居住的沖咸村(在儋州南豐一帶)時,他即興奮地記錄下“幸而購得具有特征的布配黎婦女服裝”。他為獲得黎族婦女服裝而慶幸,可見他對黎錦的人文價值早已十分向往!8月14日,他又注意到黎婦穿著的變化,寫道:“婦女穿的是前面開襟的像和服那樣的上衣,以及像海南島中部的岐黎,鄰近的侾黎或美孚黎那樣的裙子?!泵康揭惶?,他都注意到黎族婦女們服飾的細微區(qū)別。

  在史圖博的記錄中,特別分開男子的服裝與女子的服裝進行描寫。關于男子的服裝,在他穿行于黎峒之間的年代,雖然有些地區(qū)有不同程度的漢化,但在祭祀的特別日子里,還可看到男子服裝獨有的特色。他在白沙峒所看到的男子服裝是:“在祭祀時,也穿著漢式衣服,但這時穿的卻并非是完全漢式的,而是非常美麗的具有典型性的為黎族所獨有的刺繡衣服。這種刺繡有背部刺繡(Do-bo)與裝飾口袋的刺繡(Do-dai),一般不直接繡在從漢族商人那里買來的衣服上面,而是用各色絲線繡在漢族生產(chǎn)的藍色的小塊棉布上,然后縫到背部或口袋上作為裝飾品?!?/p>

  當時黎族男子在祭祀時穿的服裝,還有許多花紋及圖案。史圖博告訴我們:“裝飾法是把圖案化了的動植物,納入簡單的幾何形花紋的邊里,在牙炳村苑集的背部刺繡,是畫有兩頭角斗著的鹿。在海猛村苑集的上衣背部裝飾,花紋亦很相似,還是兩頭角斗的鹿,但在兩頭鹿之間,還有小小的圖案化了的人形(揣想可能是這樣),非常細致的用上各種色彩的。但光澤并不很耀眼的這種刺繡是用平繡法繡成的,更簡單的花紋是用十字繡或一字繡成的。不但在上衣口袋上用這種刺繡裝飾,連掛在腰帶上的主要用來裝煙的小小的皮制袋(約8×11/厘米)亦縫上這種刺繡?!边@是80年前白沙峒黎男子服裝的特色。現(xiàn)在筆者到黎區(qū)去,很難看到潤方言的男子這種民族服飾了,幾乎所有男子都著漢服。時代的變遷,漢化已越來越嚴重了。

  對于白沙峒黎(潤方言)婦女的服裝,史圖博認為“其美麗達到令人驚嘆的程度”!他不斷用“驚嘆”一詞來表達他見到美麗黎錦的觀感,并用濃墨重彩盡力書寫。

  黎錦色彩豐富多樣 藝術變化多端

  他驚嘆黎錦美麗的同時,進而極力贊美織黎錦婦女的藝術才能。他說,男人的衣服沒有什么可以引人注意的東西,而婦女的服裝卻是異常美麗,是最能表現(xiàn)黎族藝術才能的。他記錄了婦女的衣著是裙子和窕衣組成。

  他指出,裙子以上、中、下三幅的藝術結構成。至于上、中、下三幅布的組合藝術的特色,他作如是描述:“裙子(Rin或Lin),是以上中下三幅布打橫連接起來做成的。裙闊(指腰圍半徑)約30-40厘米,長28-38厘米左右,根據(jù)各人的身材闊窄長短各不相同,做裙子的三幅橫布的上一幅的闊度比之中、下兩幅窄數(shù)厘米,裙子緊貼腰帶,上至肚臍下面,裙腳只及大腿的一半左右??p裙子的布是黎人自己用簡單的織布機織的,她們織得非凡的巧妙精綴,而且是極其多種多樣的,具有顏色鮮艷的花紋,裙子的三幅布都各有不同的特色。

  最上面那一幅(Wu-ri)一般長10-12厘米,最長是16厘米,色彩和花紋都最簡單,用深藍、白、赤褐三色橫花紋織成幾何圖案。

  中間一幅(Tum-ri)7-8厘米闊,花樣稍為多一些,顏色有黑(乃至深藍)、白、各種紅色,其它黃、綠亦用些,細的垂直線把做花地的幾何形花紋分成方格,在這些幾何形花紋之中,配上大小很是圖案化了的人形亦有不少。

  最下面一幅(Me-ri)的闊度約11-16厘米,是最多彩的一幅,這一幅有兩種,一種是小花紋(Lin-gɑɑ)的是用兩塊布聯(lián)起來做成的。另一種是一整塊的大花紋的布,如同中間的那幅一樣,多數(shù)是描滿幾何形花紋,被垂直線分成四角形,小花紋的那種布,亦每每被縱線所分開。”

  史圖博對裙子圖案作了分析。他在十分認真細致地觀察了黎錦的圖案構成因素之后,還將黎錦藝術與東南亞民族的服飾藝術作出了詳細的比較。

  史圖博認為,令人驚嘆的是最下邊的一幅裙子,色彩豐富多樣、藝術上變化多端而且又深具多樣化。

  他深刻地分析了白沙峒黎族婦女寬衣的裁法適用又具藝術特點。

  寬衣的刺繡花紋也和裙子上織成的花紋一樣,樣式很多,在花紋的創(chuàng)造與色彩的調(diào)合方面,想象力是豐富的,其美麗達到令人驚嘆的程度,刺繡是用有光澤的絲線與未經(jīng)漂白的棉紗線交替繡的,可惜已經(jīng)漸漸失去了原來的色彩。

  史圖博對白沙峒(潤方言)黎錦的考察,在驚嘆之余又獨具匠心,描述得十分詳細,與筆者目前所能見到的相差無幾。

  目前,在白沙峒的偏僻山村,有些年老的黎族婦女在平常的生活中仍穿著比較舊的黎服。這種服裝圖案比較簡單,色彩不太豐富。而在黎族的節(jié)日里,許多人作為節(jié)日的盛裝穿著參加盛會。織造十分講究,圖案變化多樣,色彩非常燦爛;黎錦的制造傳統(tǒng)仍然傳遞下來。

?

  數(shù)千年流傳的

  黎族燒土陶

  

?

  原始鉆木取火

  

?

  “條筑法”制陶器土坯

  

?

  用黎族傳統(tǒng)技藝燒制成的土陶

  

?

  制陶前羊拜亮邊唱邊跳

  

?

  國家“非遺”黎族原始制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羊拜亮。 李幸璜 攝

  

?

  

?

  燒土陶前架柴

  文/見習記者 符王潤 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人眼中的海南·重走史圖博之路

  自古以來,黎族日常所用的器皿是原始工藝制作的陶器。在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廣東下》里記載:“婦女繡面,服緦緶,織木皮為布,陶土為釜?!边@些陶器現(xiàn)在看起來是既原始又落后,但周偉民和唐玲玲從傳統(tǒng)黎族火燒陶的制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古老的泥土“條筑法”能得以傳承十分難得,這種工藝在黎族族群中相傳至今已經(jīng)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

  德國人類學家史圖博在《海南島的黎族》中對黎族的手工業(yè)也進行了記載。他在文中介紹,黎族沒有特別的工業(yè)。很多器皿都需要自行制造。他對打空黎的陶器進行了特別的描述:打空用不透明的灰黑色粘土來制造簡單的陶器,比如酒甕、用來盛稀飯的壺、煮水、煮菜用的有把手的砂鍋,放食鹽與盛菜用的盤子以及曬糙米用的盤等?!?/p>

  黎族燒土陶技藝傳承數(shù)千年

  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從我國的考古發(fā)掘來看,馬家窯文化、仰韶文化等,都有精彩的彩陶出現(xiàn),但黎族的土陶比他們更加古老。

  “史前陶器,傳說舜已開始有記載。黎族的制陶技術,從考古學上所發(fā)現(xiàn)的泥片,應該是存在于史前的制陶史上。所以,我們所目睹的黎族制陶工藝的制作,是研究史前黎族生活習俗及史前制陶史的重要依據(jù)?!敝軅ッ裾f。

  史圖博在《海南島的黎族》中對黎族的手工業(yè)進行了記載。他在文中介紹,黎族沒有特別的工業(yè)。很多器皿都需要自行制造。他對打空黎的陶器進行了特別的描述:“打空用不透明的灰黑色粘土來制造簡單的陶器,比如酒甕、用來盛稀飯的壺、煮水、煮菜用的有把手的砂鍋,放食鹽與盛菜用的盤子以及曬糙米用的盤等?!?/p>

  周偉民回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和妻子唐玲玲教授重訪史圖博當年的考察路線,經(jīng)過昌江縣王下鄉(xiāng)時發(fā)現(xiàn)當時很多黎家都用上了現(xiàn)代化的鋁制鍋,但在黎族家庭里仍然保留有斧、罐、蒸酒器、酒甕之類的土陶器,這些陶器,大多是自產(chǎn)自用。若有剩余,當?shù)乩枳迦艘矔玫礁浇?zhèn)上去賣。“當?shù)氐睦枳灏傩湛梢杂靡粋€陶釜換一陶釜山蘭稻,一個陶碗換一碗米?!敝軅ッ裾f,但到了今天,黎家中的土陶器基本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化的鋁制品替代了。

  周偉民介紹,手工制陶工藝是黎族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制陶是婦女的工種,黎族自古就有“女制陶男莫近”的民俗。而黎族婦女制陶,也像織黎錦一樣,無師自通,世代相傳。黎族的姑娘,從小就看著奶奶、媽媽制陶,看在眼里,學在心里,待到她們長大出嫁了,也就成了制陶能手?!安贿^現(xiàn)代化的風潮席卷黎寨,現(xiàn)在的年輕姑娘們,對于這一傳統(tǒng)的工藝也慢慢疏離了。”周偉民遺憾地說。

  制作過程堪稱精彩民俗表演

  慶幸的是,一些中老年的黎家婦女還傳承著這種古老的工藝。2004年12月25日,周偉民和唐玲玲在昌江黎族自治縣大坡鎮(zhèn)保突村,就有幸看到了黎族這門古老的手工藝———燒土陶的制作過程。3月21日,在自己的工作室內(nèi),周偉民與記者分享了當時所見的場景。

  周偉民回憶,在當年為他們演示火燒陶工藝的黎族村民劉小練家,還完整地保存著各種陶制土坯胎,其中有陶釜、陶罐、陶碗、陶甑、陶盆以及大型的蒸酒器共20多件。

  那天的制陶主角和指揮者是當年77歲的黎族婦女羊拜亮,她帶領著四位中青年黎家媳婦,為周偉民和唐玲玲展示了土陶制作的全過程。

  燒土陶首先需要的,是挖出制陶的原料———白土。楊拜亮帶著四名穿著黎族傳統(tǒng)服裝的婦女,挑著竹籃,來到村里稻田邊上的一個土坑旁。這個土坑已經(jīng)為當?shù)厝酥谱魍撂仗峁┝撕脦资甑陌淄亮恕D女們將挖出的白土運回家倒出,用木板子耙開,將泥土晾曬于太陽之下。稍干后,婦女們便把土放在獨木臼里,三個人用木棍輪流不斷地有節(jié)奏地舂打著。泥土粉碎后,將其倒在竹篩中,兩手舉篩搖蕩,篩出細細的泥粉末。之后,她們把這些粉末聚攏在一起,用水滲和泥粉,如揉面團一般揉成泥團。羊拜亮同時將擺好在一旁的長木板凳凳面用水擦干凈,再放上一塊藍色的舊布,灑上水,放上泥團,用木棍槌打,最后將泥團放置于另一塊蓋著布的木板上。至此,火燒陶的前期工作告一段落。

  在周偉民看來,整個土陶制作的過程堪稱一場精彩的民俗表演。在開始正式操作制陶程序前,制作者們還需要進行一個宗教儀式。指揮者楊拜亮虔誠地圍繞木凳跳起舞來,邊跳邊唱。她所唱的是黎族的搖籃曲,歌詞大意是:寶寶!寶寶!你不要哭,媽媽正在做陶器,你等候陶器燒成,去換米給你熬粥吃。

  唱完歌后,羊拜亮在木板上把泥團打成圓形的泥餅,作為陶器的底層。之后搓出一根泥條,圍在圓形的泥餅四周,繼而再搓第二根泥條置于上面,再用小木板將其抹平,如此反復疊加泥條至五層,再用沾了水的小木板將陶器抹平,之后用水噴灑陶器,用木板抹平器皿的內(nèi)外壁,讓陶器內(nèi)外平而滑。然后用繩子剝平陶器口,最高層再加上一根泥條作為裝飾,用大片的貝殼刮平。如此,所制陶器土坯就大功告成了。周偉民介紹,這種制作法俗稱“條筑法”,在白沙還有“片筑法”。

  最原始的取火方式燒制土陶

  當天所制作的陶器,并不能立刻送去燒制,而是要擱在一旁,等晾干后才能燒制。

  而土陶的油彩原料,則是來自一種名為“賽子若”(音)的樹。由村里的男青年將樹皮削下,用水浸泡出深紅色液體后,將液體盛在桶里,作為土陶冷卻及上油彩用。

  周偉民說,燒陶的工序是在田野里進行的。在空曠的田野中央,婦女們已經(jīng)事先用四塊大石堆起了簡易土窯,上面架著整整一牛車大約300公斤的柴火。她們將晾干的陶器土坯一件件疊置在柴堆上,再覆上一層厚厚的干稻草。

  這一切準備就緒后,羊拜亮又虔誠地圍著柴堆跳起舞來。她手拿一根樹枝邊唱邊跳道:“鬼!走人!不要靠近。我們做陶器來用,做多少成功多少,祝我們這次燒陶成功!”

  待羊拜亮繞了三圈,反復頌唱完畢后,一位男性村民開始了原始時代的鉆木取火。周偉民說,黎族的燒土陶仍然保留著這種原始的取火方式。這位村民坐在地上,將一個小木板鉆出一個孔,用一根小木棍豎插于木孔里,用手不斷來回搓著小木棍,迅速地旋轉幾十次,最終鉆出火花來,點燃了稻草,整個露天土窯熊熊燃燒。大家在火堆上不斷地加稻草,熱度在攝氏500度至800度左右。一個小時后,大功告成。一位男性老人黃阿安用木棍把在火堆里燒得通紅的陶器一個個挑出來,羊拜亮用掃把沾上事前準備好的深紅色樹皮水灑在陶器上,土陶器一時渣渣作響然后呈現(xiàn)片狀或點狀的黑紅斑,有如畫家用畫筆點上的圖案。

  當天,熱情的黎族村民用這些剛出土的陶器做飯招待了周偉民和唐玲玲?!坝眠@種陶器煮出來的飯十分香?!敝軅ッ裥χf。

  周偉民說,聯(lián)系到近年來海南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古代土陶器皿的遺存,印證了黎族手工制陶的傳統(tǒng)工藝。《海南省近五十年文物考古工作概述》一文中敘述,海南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在東方、樂東等市縣,發(fā)現(xiàn)陶器均為手制夾砂粗陶,灰褐色為主,未見泥質(zhì)陶,器類單一,器形僅有原圜底罐和圜底釜,均敞口、鼓腹。到新時期中期,陵水、定安等地也有夾砂粗陶,器類明顯增加,器形有罐、釜、缽、碗、盆等。新時期晚期出土的土陶制品則更多。由此推測,今天黎族人民的制土陶器皿的工藝至少是從新時期中期流傳至今,至少也有數(shù)千年。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周偉民夫婦提供)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周偉民 唐玲玲] [編輯:謝軍輝]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诰W(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谌請蠛?诰W(wǎng)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jié)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谛履暌魳窌⒂?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谡胁乓菍稣\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讷@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chǎn)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fā)現(xiàn)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诿捞m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diào)整
尋舊日時光 ??诓糠帜贻p人熱衷“淘”老物件
??冢涸贫匆r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冢撼鞘猩v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冢洪L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诙冗^美好假期
2023“??诒狈悾ň①悾┗盍﹂_賽
??谔炜罩襟A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谧钪星?/a>
 
|
|
 
     30235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诰W(wǎng)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wǎng)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舉報中心